中国古建筑哲学解析
《周易》,作为我国两大圣书之一,几千年来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孔子亦曾“韦编三绝”,苦读《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预测学著作,《易经》从极广、极高的层面,圆融统一地研究整个宇宙,包罗万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象征。
但是,《周易》也曾在被不同朝代被误解为算命之术,甚至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这是无知带来的偏见。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对科学巨匠钱学森说:“我国的《周易》是纯之又纯的科研成果……”《周易》蕴藏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科学思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谈人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中华先师、先哲们所编制的“易学”系统中,包含着冥冥之中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全部程序密码,人们以此可以总结过去、把握现在、预测将来。历史证明,易学是预测学,是决策学,是实用学。
中国的堪舆之学即充分体现了《周易》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自古以来,我国治山理水,建造城市、宫殿、园林、屋宅都是以堪舆学为指导,而易学就是堪舆学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的“堪舆学”,民间俗称“风水学”,即在选择、建造住宅(阳宅)与坟地(阴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时所应遵循的法则。隋唐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堪舆学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和营造,都要周密地考虑到天文、地理、气象等环境因素,从而创造出兼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良好的居住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堪舆学也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科学因素的加入,如天文、地理、气象等,使风水变得更加实用,并与建筑学更加融合。
由孙景浩、刘昌铭、孙德元合着之《〈周易〉与中国风水文化》一书,即详细阐述了《周易》与中国风水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解读中国古代各类建筑中所包含的风水之学以及中国独特的基于易学之上的建筑理论。
本书主要作者孙景浩是一位虔诚的易学研究者、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风水环境设计师。他先后拜多位高人为师,博采众家之精华,体悟易学、堪舆之精髓,融会贯通,广泛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和园林建造之中。他曾出版过《中国民居风水》、《商铺风水文化》等著作,对《易经》几乎已达“狂热”之境地。作者认为,自人类有了语言和文字以来,诗歌、戏剧、小说、音乐、歌舞、影视、绘画以及各种哲学学说和宗教教义,都没有在实际或心理上涉及人类的根本需求──生存与祸福。而中国“全部正统的古代风水理论,都是为了求生、长寿以及求子孙的繁昌”。基于《周易》基础上的堪舆和风水文化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基本夙愿:即求学、择业、娶妻、选婿、升迁、发财、延年益寿,以及逢凶化吉等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