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时期的私家园林
中国代古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圆亭、园墅、池馆、山庄、别墅、别业等。私家园林较多的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其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其中,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惘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最具代表的是王维的惘川别业。
长安附近的“辋川别业”是一座比较有代表性的、依附于庄园的文人别墅园林。由于园林主人王维是当时的大诗人、大画家而名重一时,也由于王维曾著文、赋诗咏赞、绘画园景而成为历史上的一座名园。它是唐代文人山水园林即写意山水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辋川别业在蓝田县西南约20千米,这里山岭环抱,溪谷环绕有若车轮,故名“辋川”。原是大诗人宋之问的庄园,后为王维所得,就天然山水地形和植被稍加整治规划并做局部的园林化处理。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唐代,洛阳私家园林空前繁盛:“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城中几乎家家有流水,户户营园林。唐朝“安史之乱”后,皇权旁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造成名园由北南移的情况并未波及洛阳,洛城园林艺术得以持续发展。
当时,洛阳城市用地管理宽松,土地实行分封制,加之社会富庶,为私家园林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洛城位于伊洛夹川盆地,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地势平坦;五水环绕,城中流水交错,花木繁多,最宜造园。封建官僚中多文士,有静心读书、交游酬唱的需要,亦促进了园林营造。由于引伊洛水入城中,水系丰富,唐洛阳私家园林多以水景取胜。《洛阳名园记》中说:“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细泉清流,涓涓无不通处。” 唐代园林花木繁盛,以植物造园为主的特点十分明显。水多宜竹,当时最大的归仁园便“有竹千亩”,至宋欧阳修时尚有“洛最多竹”之说。此时,春日赏园中牡丹已成为全城之俗。白居易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此时的洛阳私家园林营造注意空间起伏,挖池堆山很多。除通过置石进行艺术构图外,假山的设置在此时也非常普遍。造园艺术手法方面,借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借形、借声、借色甚至借香、借影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唐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为宰相牛僧儒之归仁园。其园“盖尽此一坊,广论皆里许……河南城方五十余里,众多大园池,而此为冠”。唐代,凡受爵、勋官职者朝廷均封给田业(永业田),加上官员的俸禄田(职分田)以及土地兼并,使得别业园林兴建之风日盛。别业,又称山庄、别墅等,为官僚地主庄园。这些别业,置馆榭亭阁、竹木花草,为官员休憩养老之所,还具有种植养殖等生产功能,是一种田园式的别墅园林。唐洛阳城南和龙门以南伊水两岸,有大量私家别业园林,其中以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在龙门西南5公里处的平泉山庄最为有名,“平泉朝游”亦是洛阳八大景之一。
公元907年,唐王朝亡,战乱使得唐东都“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园林胜景受到破坏。但历史新的一页即将翻开,作为宋西京和文化中心的洛阳,又将迎来园林艺术发展的新高峰。
中国园林发展至宋代达到鼎盛期。洛阳是北宋王朝的西京,私家园林多,文人园林盛。当时,邵雍安乐窝、司马光独乐园等19个名园均以花木翠竹取胜,并开始有了牡丹花会。花会期间,这些私家园林都向民众开放,文人墨客吟咏其中,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司马光的独乐园和彭园。
彭园北临梅溪,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巧妙地安置了四望楼、碧涟亭、假山、药圃、书斋、武馆、东堂、水榭等景致,布局严谨、蔬密有致,九曲回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