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汇编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标准形式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开题日期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 1. 本课题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提纲包括:
3.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进程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
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 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
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 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
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
见. 3. 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 3 篇及以上(不包括娠典,手册) ,开题报告的字数
要在 1000 字以上. 4.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 gb/t7408一94《数据元
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凡
年9月 26 日或##-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中国互联网经过 10
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
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
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人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
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
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
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
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
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 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
7. 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 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
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
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年底,我国共有 6.5
亿中文网页,比昌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 多亿) 的 2%,
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
性的内容。
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
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 还比较初
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 等新的应
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舍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刘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
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
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
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
法规的限制,也有人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
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4#论文题目 gis 指挥城市应急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
关研究综述及评价) 与意义。城市是以人为主题, 有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灾害等
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所构成的复杂空间地域系统。随着我过
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构造人口和急剧肝胀,因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得
加造成的灾害事故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9. 11 事件各年春天流行的“非典”引发了全球思
考。除此之外每年发生在工矿企业和建筑工地等的安全事故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损
失,像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偶然性,让人们难以应付,因此实现城市
公共安全对于保障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个城市是否具备防范灾害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其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应对
城市突发事故的决策主要依赖于各自独立的管理部门,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领导者掌握
的信息量以及个人知识、经验水平,但由于人为因素过多,难免产生一些错误的决策。
一旦发生灾害,错误的决策不仅容易导致在组织群众疏散和防止灾害扩大方面贻误时
机,而且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无论是各种主要的
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工业灾害,对其监测、预报、评估以及防灾、救灾、恢复、教
育、保险与综合管理的每一过程和环节都与空间的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如灾害发生的
时空分布、强度与频度, 灾害发生地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及抗灾能力、人员分布、灾害
应急救助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等等。因而综合运用灾害科学和信息技术,建立集基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