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营(八)
1. 我的舞台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我还没有出生时,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母亲是评剧演员新凤霞。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 出世,我 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摇摇晃晃走几步,两手上下左右比画着,嘴里咿咿呀呀地乱唱。爷爷、奶奶还有小花猫,都是我的观众。“演出”中途,哪位观众要离开“剧场”,都会引起我的不满。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后来,更多的时间是跟随母亲演出。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结束。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 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 兴味盎然。母亲演唱的许多戏文,演唱时的身段、板眼,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母亲的学生来我家学戏,忘词的时候,趁母亲不在,会向我请教:“小霜霜,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
我六岁的时候,父母亲为了造就一个真正的小新凤霞,让我正式拜师学艺。师父是一位身高近两米的黑脸大汉,往我面前一站,像一堵墙。“霜霜,鞠躬,叫师父,以后每星期跟着师父练三次毯子功。”母亲一反平常对我溺爱娇宠的态度,绷着脸对我说。
于是,我的舞台从床上转移到了铺着练功毯的院子里。
全家人都惊讶地发现,我这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狠劲儿。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㨄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暑去寒来,几年后,我就可以下腰到地,双手倒抓住脚腕;或一手抓住举过头顶的脚心,做前后翻,跑虎跳,其他基本功的动作更不在话下。
我的观众不断增多。有一次,表演艺术大师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来我家,自然要看我的表演。我演到一半时,两个人开始窃窃私语,身为主演的我大为不满,竟然出了戏,跑到他们面前,提出抗议:“不许说话,不然下次看你们演戏,我也说话。”事后妈妈批评我没有风度,我说:“您不是常说要老实做人,认真演戏吗?”妈妈听了无言以对。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
(2)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 )
(3)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又…… 一……就……
3.从哪些事中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照样子,概括写出来。
(1)没有出生时,在娘胎里“登台唱戏”,提早来到人间;
(2)刚会走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随母亲演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
(5)几年后,在家里,为艺术大师认真演戏。
4.文中画“﹏﹏﹏”的句子是_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为了练好基本功,“我”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写一写。
炎炎夏日,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冬腊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想一想,
“心”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读了文章,你一定想到了生活中常说的一些成语、格言及警句。快来填一填吧!
(1)台上___________,台下十年功;
(2)冰冻三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不解之缘 兴趣盎然 为所欲为
2.一 就 即使 也
3. 在小床上演戏,为赶小花猫下“台”,摔了个倒栽葱; 挤在幕布里学戏,记住了许多戏词; 拜师学艺,在练功毯上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4. 过渡句 承上启下
5. 顾不得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依然在练习跨栏 不顾寒冷,依然在练习跨栏
6.“心”指的是对评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只有热爱才会觉得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只有热爱,再苦再累也兴趣盎然。
7. 一分钟 非一日之寒 香自苦寒来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所给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应词语的能力。
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结合所给释义写出词语即可。
(1)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
(2)兴趣盎然: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
(3)为所欲为:为:做。欲:想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关联词的运用能力。
“出世”和“亮开了嗓门”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一……就……;
“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和“兴味盎然”之间表示假设关系,故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第3自然段“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摇摇晃晃走几步,两手上下左右比画着,嘴里咿咿呀呀地乱唱。”“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第4自然段“母亲演唱的许多戏文,演唱时的身段、板眼,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母亲的学生来我家学戏,忘词的时候,趁母亲不在,会向我请教:‘小霜霜,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第5自然段“我六岁的时候,父母亲为了造就一个真正的小新凤霞,让我正式拜师学艺。”第8自然段“暑去寒来,几年后,我就可以下腰到地,双手倒抓住脚腕;或一手抓住举过头顶的脚心,做前后翻,跑虎跳,其他基本功的动作更不在话下。”第9自然段“我的观众不断增多。有一次,表演艺术大师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来我家,自然要看我的表演。”概括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文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文内容的句子。
阅读全文可知,上文讲述的是“我”的舞台是在床上,下文讲述的是“我”的舞台“是在铺着练功毯的院子里,故“于是,我的舞台从床上转移到了铺着练功毯的院子里。”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本题考查了学生想象写话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要分析题目中所给材料,明确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组织语言写话。
可结合当时的环境恶劣和“我”依然艰苦训练去写。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句子的理解。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是你心中的期望有多深(在不懈努力的条件下),你得到的回报就有多大。文中的“心”指的是“我”对评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只有热爱才会觉得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只有热爱,再苦再累也兴趣盎然。
7.本题考查对成语、格言及警句的积累。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指在台上表演的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但为了台上这一分钟的表演时间,需要付出十年的艰辛努力。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积累的结果。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宝剑的锐利需要不断的磨炼,梅花飘香需要熬过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某样东西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得到的。
2.月光饼
琦君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各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之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辨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却不大,所以一个人可以吃掉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地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沓。长大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订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过中秋节,她也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频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泣起来,把一沓画纸撕成片全部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笑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这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变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面上的芝麻,呆愣愣地和我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了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但是婚后的表姑、表姑父十分恩爱,表姑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跟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越来越多,但她却保佑我有了一对美丽的女儿。”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得比大陆的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地,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1.文章第一自然段,从外形、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月光饼。
2.阅读第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又心疼又后悔?
3.时隔多年,“我”为什么还对家乡的月光饼记忆犹新?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料 滋味
2.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3.月光饼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4.月光饼。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
【解析】
1.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可知这是描写月光饼的外形,结合“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可知这是描写月光饼的用料,结合“供过月亮之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辨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可知这是描写月光饼的滋味。
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泣起来,把一沓画纸撕成片全部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可知“我”心疼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表姑,“我”把月光饼踩碎了,后悔的原因是不应该取笑表姑,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3.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得比大陆的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可知“我”对家乡的月光饼充满了怀念,因此月光饼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通过写“我”与表姑因为月光饼而发生的争执,也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文章以“月光饼”为线索,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以及与表姑的争执。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在中秋节怀念月光饼,思念家乡,和第一段“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各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相呼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百家饭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
有一次,我跟小同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一场灭顶之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
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
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摸,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什么是“百家饭”?在农村的习俗中,“百家饭”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作出解释。
2.文章第1自然段写小时候倒挂在枯枝上的事儿,跟“百家饭”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为什么要写?有什么作用?
3.“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一场灭顶之灾”,对“灭顶之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被同伴们穷追不舍,会被他们捉到而失败。 B.“我”被淹没于粪坑,甚至死去。
C.“我”因为顽皮而掉进粪坑被爸爸妈妈责骂。 D.“我”的全身会沾上粪,臭气熏天。
4.“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我”掉进粪坑孩子们却像过节一样高兴,这样写是不是让人觉得孩子们太没心没肺了?
5.“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形象地写出了
6.掉进粪坑是件丑事,吃“百家饭”是为了消灾消难,可全篇文章给读者的印象都是快乐的,坏事似乎成了美事,下面表述最贴切一项的是( )
A.那时顽皮,不知道丑,也不怕丑。
B.表现对童年时幼稚可笑、充满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
C.自己出了丑没有关系,为的是大家开心,“我”就开心。
D.“百家饭”好吃,很多人一起吃的热闹场面,让人开心。
参考答案
1.“百家饭”就是到很多人家乞讨各种各样的粮食,在一口大锅里做出来,供村子里大人、小孩子一起吃的饭。 除灾驱邪
2.埋下伏笔,说明我“顽皮”,为下文掉进粪坑的事做铺垫。
3.B
4.不会,反而觉得小孩子天真可爱。
5.百家饭好吃,孩子们凑在一起热热闹闹,争着吃撑的可爱形象。
6.B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可以得出“百家饭”就是到很多人家乞讨各种各样的粮食,在一口大锅里做出来,供村子里大人、小孩子一起吃的饭。作用是除灾驱邪。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原文的内容,文章第1自然段写小时候倒挂在枯枝上的事儿。虽然跟“百家饭”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是也为后文我“顽皮”,为下文掉进粪坑的事埋下了伏笔。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有一次,我跟小同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一场灭顶之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可以得出对“灭顶之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我”被淹没于粪坑,甚至死去。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