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力量》教师读书心得总结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色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乐西——文化知识。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文化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就会面对新的挑战。学校为了我们教师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本学期学校给每个教师买了一本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组织老师们共读这一本书的活动。让我们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读好书,从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教师业务水平,改变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让我觉得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体会一:《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我特别深感受益,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被提醒的感觉,知道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时却不由得把引领学生探索变成了给学生灌输新知;在有些事情的处理是不由得以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学生;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可能就对学生造成了心灵的伤害等等。这些不好的不符合教师的行为,通通改掉,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去教育学生。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应该时时审慎自己的教育行为,解放自己被禁锢的心智,是已经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体会二: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体会三:《教育的力量》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体会四: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人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的动力。把从书中学到好的东西都给学生。而《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做人。《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我以后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来塑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以后我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也倡导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工作岗位,更加努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对学生关爱备至,做学生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来回报韩场镇学校,为韩场镇学校的教育事业添砖增瓦。
教育的力量
张哲元
拿到肖川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读完后,我思绪万千。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素而又可亲,对教育的认识深刻而又独特。
教育是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什么是教育?
教育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作为社会事业、社会过程、社会系统、社会部门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到心理过程的教育。那么良好的教育就是让人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走进一个丰富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会对思索的苦苦追求,会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会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么,教育的力量是什么?
首先,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加尔布雷思在他所著的《好社会》一书中说得再好不过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富,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其次,教育孩子是我们所有事业中最重要的事业。比任何所谓的防卫措施都更加紧迫和重要,它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防卫。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认为,一个结构良好的宪法并不能充分地维持美国的民主,一个自由的社会最终要依赖于它的公民以及这些公民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公民美德。
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愚昧排斥、压迫和战争的手段。德国工商大会主席布劳恩敏锐地指出,德国经济未来取得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
有学者深刻地洞见到,教育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教育是应用知识面,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并需要大批工作者的服务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占从业人员总量百分之四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带动建筑,仪器设备,办公家具,通讯,交通和报刊出版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因而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教育也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分化,知识越来越值钱。教育成了居民投资的新热点。特别是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了最热门的卖方市场。我想,这不仅仅是专家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的。
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毫无疑问更是突出。假如我们过着多彩多姿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假如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早年认识到这一需要,且在我们的心田种植了种子。假如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们认识到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但假如我们内心不安宁,那是教育中忽略了感情的生长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假如我们对多彩多姿的生活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假如我们过着自私的生活,那亦是教育忽略教授合群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即了解别人的需要。假如我们不认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中,个人是最珍贵的,而不论其种族,肤色和血统,那么,教育最基本的一点便已失败。
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就是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因此,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带来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受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的建设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因为有一种力量的支撑,所以我敢于坐在这里用我还不成熟的解读来报答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厚爱。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教育带给我力量》。
从赵校长在全体教职工面前铿锵有力地背出肖川老师的教育格言的那一刻起,我就对《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这几句话中“无助的心灵”“稚嫩的双手”“孱弱的身躯”“卑琐的心灵”等字眼好像直击我的弱点,我当时就想哪怕这本书比杜威的教育名篇还要艰涩难懂,我也一定要克服困难将它读完,以便让自己拥有希望、力量、强健和自信。出人意料的是,随着我一页页地翻看,当隐隐的墨香渐渐飘散而去的时候,氤氲在我周围的竟是柔美的语言、暖暖的哲理和深深的反思。
肖川老师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写作本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旨趣在于——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义理,将为人处世的道义和良知融渗于日常生活;在理想的光辉里触摸真相,在眺望的瞳孔中考量现实;把寻常的道理烹制成可口的美味佳肴,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成诗意的灿烂。当渐渐感悟到这些普通的义理、道义所深藏的意蕴时,我不由自主地就将它们与我们老师乃至学生的当前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一、书中提到“教育的第一种重要的存在形态是熏陶”。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通过富于感召力、感染力和充满真诚的叙说、展示或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出的态度与情怀,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毫无疑问是提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也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的耳提面命,它甚至也不太需要在课下另找时间来谆谆教导,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今年我跟教英语的黄老师教一个作业组,我经常在学生的随笔中读到对他的钦佩:开学之初,同学们就见识了黄老师收集的大量的学生来信,在这个短信与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一摞摞的手写信意味着什么,学生是心知肚明的;“刀削面”式的发卷方式也让学生津津乐道,课下忙里偷闲地模仿一把,笑倒一大片;课堂上纯正的口语、宽容的心态、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等,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不约而同地在课下尊称他“爷爷”,就是这种不间断地熏陶让学生感觉英语时刻在他身边,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这可能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最佳表现吧!教政治的樊老师在年级交流会上的一次发言也让我深有感触。她很真诚地对学生说她的女儿也在高一,所以她很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一些过失,但老师相信每个人肯定都有可能做得更好,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理解万岁”的今天,还有哪个学生会对老师的更高期望不屑一顾呢?剩下的恐怕就是唯有努力了。带着这些案例给我的力量,我也试着模仿了一次。为了激励学生提高阅读与摘抄的质量,我把自己十几年前的摘抄本拿到了教室。首先学生看到那个现在已不多见的古老的软皮本时,就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再翻到我摘抄的《平凡的世界》时,下面就有些人声鼎沸了;当我再对相关内容“添油加醋”时,同学们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事情就这么简单,原来熏陶竟如此奏效!我想学生学习的过程本不轻松,我们能不能让自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