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120 总分:10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股肱(hōnɡ)迁徙(xǐ)便辟(pián)驷马难追(sì)
B、博弈(yì)作揖(yī)恂恂(xún)数(shù)见不鲜
C、奸佞(nìnɡ)创(chuānɡ)伤侃侃(kǎn)雍(yōnɡ)容大度
D、给(jǐ)养憎(zènɡ)恶訚訚(yín)孙(xùn)以出之
【标准答案】 C
【解析】
A项,“肱”应读“gōng”。B项,“数”应读“shuò”。D项,“憎”应读“zēng”。
【end】
2、(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事:侍奉。东里子产润色之 润色:加以文采。
B、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文:文章。好行小慧 小慧:小聪明。
C、修己以敬 敬:严肃认真。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乡党:在乡里的同党。
D、巧言令色 令:美好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愤:抒发郁闷。
【标准答案】 A
【解析】
B项,文:修饰。C项,乡党:乡里,指父兄宗族所在之地。D项,发愤:为抒发郁闷决心努力。
【end】
3、(3分)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D、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标准答案】 C
【解析】
A项,“道”通“导”,劝导。B项,“倍”通“背”,乖戾。D项,“说”通“悦”,喜欢。
【end】
4、(3分)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有杀身以成仁
A、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B、君子不以言举人
C、君子义以为质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标准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意义相同,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项,动词,为、作为。B项,介词,因。C项,介词,把。
【end】
5、(3分)与例句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A、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B、求!无乃尔是过与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标准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过失”“过错”的意思。A项,动词,超过。B项,动词,责备。C项,动词,犯了过错。
【end】
6、(3分)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而耻恶衣恶食者
B、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C、饭疏食,饮水
D、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标准答案】 D
【解析】
A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B项,寡,使动用法,使……寡,减少。C项,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end】
7、(3分)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尔所及也
B、固相师之道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夫子自道也
【标准答案】 C
【解析】
C项,“莫之知”应为“莫知之”,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end】
二、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1题。(19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end】
(3分)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于道,据于德据:拥有。
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耻:以……为耻。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堪:经受得住。
D、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严肃。
【标准答案】 A
【解析】
A项,据:执守。
【end】
(3分)9、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标准答案】 B
【解析】
①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吗。②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呢。③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译。④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end】
(3分)10、关于选文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B、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德问题。
C、颜回的“不改其乐”,表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孔子主要想通过对颜回的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D、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不需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标准答案】 C
【解析】
C项,“孔子主要想通过对颜回的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原文中没有依据。
【end】
(10分)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3分)
译文:( )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分)
译文:( )
(3)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1)如果生怕失掉,那就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了。
(2)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3)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
【解析】
正确解释“苟”“患”“发愤”“质”“文”等词语,注意“矣”“云尔”“何以”等词语所表示的句子语气。
【end】
三、阅读甲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end】
(4分)12、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
答:( )
【参考答案】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紧扣材料。
【end】
(4分)13、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富贵观。
答:( )
【参考答案】 ①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
②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解析】
仔细阅读课文,准确把握选段意思,从而理解孔子的富贵观。
【end】
四、阅读乙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乙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争强好胜,应该与世无争,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孔子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的潮流。
【end】
(6分)1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
【参考答案】 不正确。理由: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竞争,更不是一味地争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但不矛盾,反而会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解析】
正确理解“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意义,准确把握现代社会良性竞争的观念。
【end】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6分)将下面的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1)愿( ),敝之而无憾。
(2)无求生以害仁,( )。
(3)( ),于我如浮云。
(4)仁远乎哉?我欲仁,( )。
(5)( ),群而不党。
(6)仁者必有勇,( )。
【标准答案】 (1)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2)有杀身以成仁;(3)不义而富且贵;(4)斯仁至矣;(5)君子矜而不争;(6)勇者不必有仁
【解析】
注意“裘”“矜”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各句中的虚词不要有添、漏、误用现象。
【end】
16、(5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郢 人 有 遗 燕 相 国 书 者 夜 书 火 不 明 因 谓 持 烛 者曰 举 烛 而 误 书 举 烛 举 烛 非 书 意 也 燕 相 国 受 书 而 说 之 曰 举 烛 者 尚 明 也 尚 明 也 者 举 贤 而 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悦 国 以 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答:( )
【参考答案】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仔细翻译语段。可以借助几处断句标志词,如首句的“者”字、两处的“曰”字、还有两个“王”字中间必须断开。
【end】
17、(5分)在“世界读书日”,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
(1)主题:( )
(2)开场白:( )
【参考答案】 (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做答此类题目,应该紧扣题意,然后再联系题意去作答。本题的主题就是经典或《论语》,根据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
【end】
六、(30分)
18、(30分)作文。
学者许衡一次外出办事,途中口渴难忍。路边庄园近处有几株梨树,其他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去摘。有人对他说:“此梨无主,何不摘而止渴?”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