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学院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复原。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划转地方,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学院现有沣惠、阎良两个校区,占地1158亩。
中文名: 西安航空学院
外文名: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创办时间: 1955年
学校类别: 普通本科院校(中央与地方共建)
学校类型: 工科为主
主管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
现任校长: 陈万强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主要院系: 航空机务学院,航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动力工程系
航空精神: 激情进取、志在超越
学院原名: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1]学校信息
[2]学校概况
[3]院系设置
[4]历史沿革
[5]学校领导
[6]学生社团
[7]教学科研
[8]招生就业
[9]学校地址
[10]其他介绍
[1]学校信息
学校名称:西安航空学院
曾用校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英文名称: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XAAU
招生代码:8053
学校地址:西安市西二环259号;阎良校区:蓝天十路9号
邮政编码:710077 (西二环);710089(阎良)
校训:德能日新
校风:团结、文明、求实、创新
航空精神:激情进取 志在超越
[2]学校概况
西安航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学院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复原。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划转地方,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
学院现有沣惠、阎良两个校区,占地1158亩,校舍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221万元;纸质图书89.2万册,电子图书5000GB,中外期刊1100余种;有航空综合实验实习基地、飞机结构实验室等实习基地及实验室8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6个;设有集教学实习、生产、科研于一体的校办工厂,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成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军工装备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50人,专任教师566人,其中教授47人,副高职称15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41人;学院聘用兼任教师46名,其中院士2名,著名专家学者10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2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59人次在省级以上学会担任职务。学院设有航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车辆与医电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院(系)和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学院共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等57个本、专科专业,覆盖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财经等大类,涉及工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省级试点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已建成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等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1项、专利21项,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408篇,SCI、EI检索收录65篇。学生在全国及陕西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88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18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
学院紧紧依托行业优势,打造航空特色品牌,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等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以“海航机务班”、“天航机务班”、“海航空乘班”等为代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学院多次荣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先后选派数十名学者赴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学习、交流和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航空,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扬“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航空精神,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高。
当前,学院正在按照 “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建设航空特色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3]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航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车辆与医电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7个院(系)和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学校共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交通运输、航空通信技术等57个本专科专业,覆盖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土建、财经等大类,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Ⅰ.航空工程系
飞行器动力工程 本科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发动机维修方向)本科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动力方向)本科专业
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方向)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只限男生,身高1.70米-1.78米)
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只限男生,身高1.70米-1.78米)
飞机制造技术(只限男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艺
液压与气动技术(航空液压技术方向)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机械工程系
飞行器制造工程 本科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方向)本科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模具方向)本科专业
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航空材料方向)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该专业为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
数控技术 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陕西省重点建设的优秀试点专业 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
Ⅱ.电气工程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方向)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技术与光电仪器方向)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仪器及其测量技术方向)本科专业
航空通信技术
航空电子电气技术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检测技术与应用 (航空检测技术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车辆与医电工程系
交通运输(汽车应用工程方向)本科专业
民航特种车辆维修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
汽车改装技术
Ⅲ.动力工程系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航空热能动力应用方向)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制冷与冷藏技术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方向)校级试点建设专业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Ⅳ.计算机工程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航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思科网络班)
计算机信息管理(民航信息系统方向)
软件技术( Web 应用开发方向)
软件技术( 3G 软件开发方向)
电子商务 (民航商务方向)该专业文理兼收
Ⅴ.经济管理系
交通运输(民航运输方向)本科专业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管理方向)本科专业
表演艺术(航空服务方向)
表演艺术(航空服务方向)
民航运输
会计电算化(会计方向)
会计电算化(税务方向)
营销与策划
连锁经营管理
物流管理
旅游管理
基础课部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文秘(涉外方向)
[4]历史沿革
西安航空学院前身西安航空工业学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原苏联援建的10所航空部属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之一,学校先后曾隶属于二机部、一机部、三机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高校体制改革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直属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北航、西工大、南航、沈航、昌航、郑航、西安航专、成都航空职院)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学校划归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办学。 2012年学校成功升格本科西安航空学院,将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到新的高度。今后西安航空学院将向硕士点、博士点进发。
1955年08月24日 第二工业部四局决定成立“西安第三工业学校筹备组”。
1955年10月15日 沈阳航校基建科副科长魏玉书奉命带领24人在西安航校现址开始建校前期的基建工作。
1956年02月07日 第二工业部四局下发通知将“西安第三工业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
1956年08月30日 西安航空工业学校举行第一届开学典礼,1643名新生(含兰州航校在西安航校借读的810名学生)、301名教职工(含兰州航校在西安的教职工)参加。
1956年09月16日 二机部为我校聘请的苏联航空电气设备制造专家霍洛夫斯基和航空附件专家波留什柯夫先后来校,聘期两年。
1960年02月22日 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启用“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校名,规模4000人,每年招收900名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1961年08月30日 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恢复中专建制,恢复校名“西安航空工业学校”。
1969年03月18日 第三机械工业部下发120号文件,决定将西安航空工业学校改为航空继电器厂,代号为“国营325厂”,第二厂名为“国营西安红庆机械厂”。
1973年06月20日 第三机械工业部下发579号文件,将325厂恢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恢复招生。
1981年10月26日 第三机械工业部下发1404号文件,确定西安航空工业学校为地师级单位。
1985年07月04日 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083号文件,决定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国家地震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在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实行“四五套办”办学模式。
1985年09月10日 学校下发10号文件,正式启用“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印章。
1993年08月24日 根据国家教委76号文件,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03月31日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以14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2],明确我校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18所普通高校之一。
1999年04月08日 在国防科工委主持的交接工作会议上,西安航专正式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管理的部属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的省属普通高校。
1999年07月12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50号《关于研究西北大学公安学院向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迁并问题》。会议决定成立迁并领导小组,落实迁并事宜。此筹建公安学院事情其后无果。
2000年07月13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28号《关于西安航专与陕西省行政学院合并问题的会议纪要》。会议决定成立两校合并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两校合并中的重大问题。
2000年07月24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陕政发32号文件,明确将西安航专和陕西省行政学院合并,成立新的陕西省行政学院,直属省政府管理。
2003年06月03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纪要》,会议研究决定,陕西省行政学院与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继续独立办学。
2010年01月16日 学校在航空城阎良征用739亩土地建设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同年秋季新生入住。
2011年05月 学校在阎良新增征地面积约237亩。
2012年03月29日 教育部教发函[2012]48号《教育部关于同意在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西安航空学院的通知》批复同意在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西安航空学院,同时撤销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同意首批设置本科专业4个,即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交通运输。
2012年05月06日 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为包括西安航空学院在内的四所院校揭牌。
2012年05月18日 西安航空学院阎良校区正式挂牌成立,同日,中航工业集团设立的“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在西安航空学院阎良校区挂牌成立。
[5]学校领导
Ⅰ.现任领导
校长:陈万强(2010.12.28 — )
校党委书记:苗润才(2008.4.18 —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建华
党委副书记:谭少敏
副院长:张同怀
副院长:郑力军
副院长:曹庆年
Ⅱ.历任领导
李迈强 校长、校党委书记 (1997年7月 — 2008.4.18) 曾违规提拔调整干部遭陕西省委组织部通报
张乐善 校长、校党委书记 (1982 — 1985)
[6]学生社团
英语协会,三叶草文学社,精诚家教协会,电脑协会,电子科技协会,环境保护协会,书法协会,武术协会,足球协会,乒羽社,思辨社,音乐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光影律动”摄影协会,学生记者会,航模协会,缔造者机器人社团,机械创新者协会.
[7]教学科研
Ⅰ.教学师资
现有教职工850人,专职教师56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7人,副教授15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42人,学校聘用兼任教师46名,其中院士2名,著名专家学者10名。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2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