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二)
(考试时间:100 总分:120)
一、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位哲人曾说过:“不仅要会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时微笑。”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喝采。微笑是一缕轻柔的春雨,可以平息肆nüè的狂风; , ;微笑是一座坚实的精神桥墩,可以承载千万吨的重负。人生需要微笑,让我们用微笑面对生活吧,再接再励,再创2017年中考的辉煌。
【end】
(2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肆nüè( ( ) ) 承载( ( ) )
【标准答案】 虐、;zài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注意难写字“虐”。“载”是多音字,当意思为“年;记录”时,读zǎi;当意思为“装;充满;乃,于是”时,读zài。
【end】
(2分)(2)上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订正。
( )改为( ) ( )改为( )
【标准答案】 采、;彩、;励、;厉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对于修改错别字,需要结合词语来甄别。采:用于表示动作,如“采集”;用于指精神状态,如“丰采”“兴高采烈”等。彩:用于表示颜色花样,如“丰富多彩”等;还表示称赞的欢呼声、赌博或游戏中赢得的财物,如“喝彩”“中彩”“精彩”等。“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其中,“厉”是“砺”的本字,本义是磨刀石,后引申为磨快,例如成语“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做好战斗准备),所以“再接再厉”原本也可写成“再接再砺”;但由于汉字的简化,已要求写成“再接再厉”了,就不能写成“再接再砺”了,更不能写成“再接再励”。
【end】
(2分)(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答:
【参考答案】 (示例)微笑是一颗闪亮的星辰 可以慰藉夜间跋涉者的心灵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答题时,可以先分析画线句子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再扣住话题——“微笑”,做到句式一致,字数相当即可。
【end】
(2分)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C、面对质监部门的检查,一些不法厂商随机应变,妄图掩盖自己的造假行径。
D、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
【标准答案】 C
【解析】
“随机应变”是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end】
(2分)3、八年级学生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最适合她的一项是( )
A、不惑岁月
B、豆蔻年华
C、而立之家
D、弱冠一族
【标准答案】 B
【解析】
不惑:四十岁,所以“不惑岁月”的微信群当以四十多岁的人为主。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而立:三十岁,“而立之家”的微信群以三十多岁的人为主。弱冠:男子二十岁,“弱冠一族”适合二十多岁的男子。根据题干提示,八年级学生“小芳”“她”,可知小芳选择“豆蔻年华”微信群最适合,故选B。
【end】
(1分)(1)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标准答案】 飞鸟相与还
【解析】
该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属直接型默写,比较容易,平时加强积累即可。
【end】
(1分)(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标准答案】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该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属直接型默写,比较容易,平时加强积累即可。
【end】
(1分)(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标准答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
【解析】
该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属直接型默写,比较容易,平时加强积累即可。
【end】
(2分)(4)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句子是:( ),( )?
【标准答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析】
该题属理解型默写,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对整首诗歌有一定的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都需要做到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如“沧”“遣”“俱”等字需要格外留意。
【end】
(4分)(5)读诗歌,我们深深地感叹:有了第一等襟怀,方才有第一等诗歌。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心忧天下,“( ),( )”,表现了他的济世情怀。
【标准答案】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该题属理解型默写,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对整首诗歌有一定的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都需要做到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如“沧”“遣”“俱”等字需要格外留意。
【end】
(2分)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里鲁迅回忆了众多的人物,如善良热忱的阿长、正直严谨的藤野、宽厚淳朴的六一公公、正直的知识分子范爱农……这些形象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真挚的感情。
B、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和哭竹生笋。
C、《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在去看五猖会前背书,让“我”无比沮丧;《无常》中,“我”在乡间迎神会上最愿见的是活无常。
D、《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让孩子们做危险的事,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后来又造谣说“我”偷家里东西。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标准答案】 A
【解析】
六一公公出自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end】
(2分)(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活动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参考答案】 (示例1)鲜花因芬芳而娇艳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健康和谐。(示例2)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在语言上应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要突出创意的新颖、独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让宣传标语达到好说、好记、好理解的效果。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以下三点:①紧扣主题;②要用语简明;③有号召性。答题时要围绕“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学生”来思考。
【end】
(4分)(2)某同学就此活动写了一篇文章,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文字,请你帮他修改。
【A】我们的校园内,歌声萦绕,充满着生机。书声琅琅,充满着希望。我们每天迎着美丽的朝阳,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B】我们本应该心情通畅,快乐学习,但是现在,在我们的校园内,乱吃零食、乱扔垃圾的现象处处可见,脱口而出、不堪入耳的脏话时常听到,课间横冲直撞、调皮打闹的行为依然可见。这些不文明的言行正吞食着我们和谐的校园文化,玷污着我们美丽而纯洁的心灵,损坏着每一位学生应有的文明形象。
①【A】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 )”改为“( )”。
②【B】句存在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标准答案】 第一个句号、;分号、;通畅、;舒畅
【解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答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歌声萦绕,充满着生机”与“书声琅琅,充满着希望”是并列关系,所以中间应该是分号。
②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通畅”指通行无阻,不能用来形容心情。
【end】
(3分)(3)2016年11月5号上午放学时,九(1)班李晓明同学在操场看台旁捡到一件校服。校服口袋内有手表一块、钥匙一串、现金15元。他将捡拾之物交给了班长王伟。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一则招领启事。
答:
【参考答案】 招领启事
今天上午放学时,我班李晓明同学在学校操场的看台旁捡到一件校服。校服口袋内有手表一块、钥匙一串、人民币若干。请失主尽快到九(1)班认领。
九(1)班班长王伟
2016年11月5日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应用文的能力。拟写招领启事要注意:正文要写清楚在什么地方捡了什么东西,再写清与谁联系。然后在右下角署名,最后写上日期。
【end】
二、阅读·提升(5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盆 池
杜 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 “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end】
(2分)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答:
【参考答案】 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诗歌内容与意境进行分析、概括。“凿破苍苔地”写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现诗人所居环境之幽洁雅静,也因此而衬托出诗人纯粹的心灵世界,写出了诗人的淡泊宁静的品质。
【end】
(2分)8、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
【参考答案】 (示例1)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示例2)写法: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
(示例3)写法: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
(示例4)写法: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示例5)语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
(示例6)语言: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7)语言:巧用修辞。“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构思、写法、语言的分析能力。从构思上来看,这首诗层次井然,总分结合。此诗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象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列,娓娓道来。而此诗的第二句“偷他一片天”,是总写;第三、四两句“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则是第二句之分写。条理清楚,逻辑甚强。整个诗看似散淡,其实颇具章法。这正是杜牧绝句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从写法上来看,本诗意象鲜明,境界幽淡。此诗四句,一句一意象。首句歌碧绿之“苔”,次句颂蔚蓝之“天”,第三句赞雪白之“云”,第四句美朗照之“月”,四种冷淡之色,自然营构出一种淡泊雅静之境,很好地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此诗意象鲜明与色彩分明,因此,《盆池》一诗又别具绘画艺术之美。从语言上来看,本诗语淡意浓,文情相谐。全诗二十字,明白如话,清淡似茶,然禅意丰盈,读之如嚼橄榄,品之愈久,其味愈美,齿颊留香。而诗之淡语与禅之淡思又是如此水乳般的浑然交融,简直是天衣无缝、圆融剔透,别具深衷浅貌、一字千金之妙。
【end】
(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3)上感悟,遽起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参考答案】 第二年 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立即,匆忙 适逢,正赶上(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1)“明年”古今意义相同,不难解释。(2)“左右”是个多义词,解释该词注意句中的一个词“命”,皇后命左右将蔬膳放置一边,由此可知,“左右”在此处指人,具体指什么人,可据句意来判断即可。(3)“遽”,解释该词在于平时积累,也可以根据语句判断出该词的意思,皇上要杀宋濂,命令已经传出,皇后在用餐时,为宋濂在阴间祈福,皇上有所感悟,立刻又发出一道命令,“遽”形容站起来动作的迅速,解释为“立即,匆忙”。(4)“会”的意思与“会宾客大宴”(《口技》)一句中的“会”相同。
【end】
(5分)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宋先生其来乎?(2分)
译文: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 (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用作语气助词;“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第(2)句,第一个“使”作动词用,第二个“使”作名词用
参考译文
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文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的前几天,皇上说:“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说:“宋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end】
(2分) 11、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 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 等缺点。
【参考答案】 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 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分别指出皇帝的优缺点。作答此题,要回归文本之中,逐句分析,找出皇帝相关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意思是:先生已年老了,第二年不用再来。人老了,不用再来,可见皇帝对老臣的关心爱护。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皇后两次进言,救了宋濂,可见皇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从缺点来看,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因一点小事,动辄就想杀人,据此可概括出其缺点。
【end】
(2分)12、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 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两次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劝谏是在用餐时,“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劝谏委婉,不直说不该杀,而是让皇帝再次考虑此事,从而解救了宋濂。第二次,是由其孙子获罪而连累到宋濂,皇帝要杀他,皇后说的一番话,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摆出不该杀的理由,其理由充分。
【end】
(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晕染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我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子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保持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人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画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比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竹子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辛劳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了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温暖。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有着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盆纤弱的文竹怎么能比得了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的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 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茫然;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敬重);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抓住文章对父亲的直接或间接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如“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子耳鬓厮磨的……养活了一家人”“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从这些语句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勤劳与对家庭的主宰与责任;从“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等语句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勤劳、挺拔与坚强。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对父亲的侧面描写,如“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文化的茫然和对文字的向往。另外,父亲对竹子十分虔诚,对“我”的耐心教诲和引导都能从文字中看到;“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和对“我”寄给他的有竹子味道的衣物十分喜爱,都可以看出父亲对竹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end】
(4分)14、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答:
【参考答案】 (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
(示例2)通过“挨着”“连着”“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父亲使用竹扁担劳动时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较多,本题要求分别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进行赏析。语言运用上,从修辞角度赏析,从“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来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父亲)与竹子的亲密。表达的情感应该结合父亲的劳作来体会,父亲与竹子的亲密是艰辛劳作的体现,这样生动的书写正是内心对父亲的感动与赞美的表现。语言运用角度上,从词语角度赏析,这个句子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揣摩,如“挨着”“连着”“窃窃私语”等词语,极其生动与形象地将父亲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出来,而对这种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