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刑法确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C )。
A、(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有罪推定原则
B、(1)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2)有罪推定原则;(3)罪刑法定原则
C、(1)罪刑法定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1)罪刑法定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无罪推定原则
2、我国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 B )上一律平等。
A、定罪量刑
B、适用法律
C、量刑幅度
D、自由裁量
3、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C )。
A、可以适用类推
B、不得定罪处罚
C、不得定罪处刑
D、可以定罪处罚
4、下列原则中,哪一项不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 D )
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数罪并罚原则
5、“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句话体现了《刑法》的( A )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6、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 C )相适应。
A、所犯罪行
B、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危害后果
7、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A )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A、船舶或者航空器
B、船舶
C、航空器
D、船舶或飞机
8、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B )。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9、犯罪的( C )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或者客体
B、主体或者客体
C、行为或者结果
D、行为和管辖
10、施某,男,美国人,系该国政府一职员,2001年5月14日以旅游者的身份来中国旅游,6月3日,施某在乘坐中国某航空公司航班飞机飞往新加坡途中,因琐事而与邻座一意大利人发生争执,遂用航班上的塑料餐叉将对方右眼刺伤致失明。关于本案是否可适用我国刑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本案的犯罪行为人是外国人,受害人亦为外国人,依照属人管辖原则不适用我国刑法
B、该案中涉案人员施某是外国政府职员,依照国际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而因本案不适用我国刑法
C、依照地域管辖原则,如果施某实施伤害行为时,该飞机正在中国领空,则本案应适用我国刑法,若在他国上空则适用他国法律
D、施某伤害行为发生在中国的飞机内,应依照中国刑法论处
1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 C )解决。
A、外交部
B、驻华使馆
C、外交途径
D、外事途径
1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某国驻华使馆参赞甲策划、参与了我国国内某犯罪集团的绑架活动,对甲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如何解决?( B )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直接驱逐出境
D、适用其本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4、下列关于我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中国公民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了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对甲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中国公民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了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对甲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C、乙系日本公民,某日乘坐我国一艘客轮外出游玩。当般行驶至公海上时,乙将船上另一名日本公民丙杀死,因乙丙均系日本公民且发生在公海上,故不能适用我国《刑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D、乙系日本公民,某日乘坐我国一艘客轮外出游玩。当般行驶至公海上时,乙将船上另一名日本公民丙杀死,故对乙可以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后,至2006年6月共有几个修正案?( D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6、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 C ),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A、轻微
B、比较轻微
C、显著轻微
D、一般
17、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C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18、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19、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C )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A、出乎意料
B、意想不到
C、疏忽大意
D、意外事件
20、过失犯罪,( A )负刑事责任。
A、法律有规定的才
B、应当
C、无需
D、必需
21、刘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男孩小涛,一日,刘某带小涛到大桥上玩,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刘某手一滑,小涛掉人河中,刘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死亡。刘某的行为属于( A )。
A、过失犯罪
B、意外事件
C、故意犯罪
D、意外情况
22、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C )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23、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4、我国刑法规定,( C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A、可以预见
B、应当知道
C、明知
D、应当预见
25、我国刑法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A )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A、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
B、疏忽大意
C、过于自信
D、意外情况
26、下列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件的是( D )
A、危害结果
B、行为方法
C、行为对象
D、危害行为
27、李某,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张某,造成张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李某的行为:( A )
A、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没有因果关系
D、构成交通肇事罪
28、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C )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29、我国刑法规定,已满( C )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A、十四周岁
B、十五周岁
C、十六周岁
D、十八周岁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 B )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
B、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C、十六周岁不满二十周岁
D、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
3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C )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B )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法医鉴定
B、法定程序鉴定
C、司法鉴定
D、医疗鉴定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B )负刑事责任。
A、不应当
B、应当
C、可以
D、必须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 A )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辨认或者控制
B、制止
C、辨别
D、识别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
A、精神病人犯罪
B、醉酒的人犯罪
C、十四周岁以下的人犯罪
D、十五周岁以上的人犯罪
36、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D )。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7、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C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或者免除
C、减轻或者免除
D、在法定刑以下
38、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A )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A、正在发生
B、已经发生
C、将要发生
D、可能发生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B )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不应该
B、不应有
C、不合理
D、较大的
40、甲持刀抢劫出租车,驾驶员奋勇抵抗,搏斗中夺刀将甲刺死。驾驶员的行为是( B )。
A、故意杀人罪
B、正当防卫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