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愠怒(yùn) 焦灼(zhuó) 褴褛(lǒu) 万籁俱寂(lài)
B.募集(mù) 奔丧(sàng) 逶迤(wēi) 循循善诱(xún)
C.打颤(chàn) 踉跄(niàng) 吮吸(yǔn) 鳞次栉比(zhì)
D.风靡(mǐ) 蹊跷(qiāo) 踌躇(chú) 辗转反侧(zhǎn)
2、根据课文默写(9分)
①浩荡离愁白日斜, 。
② ,儿女共沾巾。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 。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⑤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⑥白头搔更短, 。
⑦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⑧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⑨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枣核》作者是萧乾,《最后一课》作者是都德,法国小说家。虽然这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我们阅读作品时仍倾听到作品中人物抒发出相同的爱国主义心声。
B.《七律 ·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C.《背影》这篇叙事散文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语言朴实,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王勃的一首律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基调凄苦缠绵。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
C.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
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
5、近年来关于长城被人为或自然毁坏的报道很多,由此引发 了“应不应该重修长城” 的争论,那么你觉得到底应不应该重修长城呢?试着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杜甫《春望》,回答6-----7题。(4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 。(2分)
7.诗人将胸中情融于眼前景,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完成8-----13题(16分)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病重
B.语时了不悲 结束
C.因恸绝良久 很
D.子敬素好琴 向来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便 径 入 坐 灵 床 上
11、填空。(2分)
文中最能表现子猷与子敬兄弟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4分)
13、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手足之情是如此神奇,它能驱散生命中的阴霾;手足之情是如此美丽,它能像花儿一样在心中盛开; ,
(三)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12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4、选文第一段两次写到“踌躇”,试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3分)
15、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一情况?(3分)
16、谈谈划线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17、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3分)
(三)阅读《回望钱学森》,完成18—21题。(18分)
回望钱学森
①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②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③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18、概括:作品叙述了钱学森的故事,请你试从3个方面概括主要内容。(3分)
A.
B.
C.
19、分析。
①作者的朋友看到钱学森的手稿是在“欣赏”,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的哪些特点?(2分)
答:
②文章为什么要写他在中国的读书成绩?(2分)
答:
20、理解。
①.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钱学森后一次写的话表现他怎样的精神?(3分)
答:
②.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这句话作者其实要告诉我们什么?(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