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
学生姓名:
年 月 日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
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
1.2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 1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第2章 我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2
2.1东南亚基本情况 2
2.2 历史上中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3
2.2.1远古的传说 3
2.2.2 跨文化传播方式 3
第3章 跨文化传播 4
3.1 跨文化传播概念 4
3.2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5
3.2.1美国对加拿大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抵制 5
第4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反华现象原因 6
4.1 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华侨 6
4.1.1东南亚华侨迁居史 7
4.1.2华侨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7
4.2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冲击 8
4.3我国对外媒体跨文化传播对话意识的缺乏 9
4.3.1对文化差异的漠视 9
4.3.2缺乏针对性 10
4.3.3从“同化”到“濡化”的转变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1章 绪 论
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东南亚地理位置独特,使其在亚太地区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地区成为世界各大国实力较量的战场,而在和平年代,软实力的较量凸显,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极为重要。而对于中国,东南亚地区实际是我国的命门之一,和东南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关乎国家安全,中国和东南亚从古至今就有千丝万缕的“爱恨情仇”,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一方面我国与东南亚有了更多有助于理解对话的相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如潮水般的中华文化传播让现今的东南亚对中华文化产生里抵制情绪的一个原因。
本选题力图探究我国对东南亚跨文化传播和东南亚反华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究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和东南亚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2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尽管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一直到1959年爱德华·霍尔(Hall)的《无声的语言》一书才首次出现了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的真正诞生。霍尔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除了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霍尔还于1950年分别提出了跨文化紧张(intercultural tensions)和跨文化问题(intercultural problem)两个概念。除霍尔以外,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洪和斯卓特贝克的文化价值取向(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研究也是跨文化传播领域又一重要理论贡献。同年代奥利弗的《文化和沟通》(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史密斯(Smith)的《沟通和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也对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奥利弗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视角集中分析亚洲哲学和他们的沟通行为。而史密斯着重研究了13种不同的沟通行为。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确定好主题,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期刊数据库、博硕优秀论文数据库,围绕主题开始查阅文献资料与网络资料,积累一定数量的理论材料。对跨文化传播学科知识进行深度了解,试图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去探究东南亚反华现象。
其次,对东南亚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方面进行大量文史材料的阅读,实际上本课题是两个学科结合思维的结果。
最后,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统计比较,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向受众专家与导师请教。获得有益的指导,从而保障论文写作的正确方向。
第2章 我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2.1东南亚基本情况
东南亚在中国旧称,南洋”,包括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是世界上多种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民族成分众多、语言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有的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与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
2.2 历史上中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近邻,据中国史籍记载,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进行交往,到明、清西朝关系更加密切。可见,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及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已有两干多年历史了。显然,由于地理位置的远近、道路的险易、当地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关系的时间亦有早有迟。而且,由于各国的内外因素,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亦有曲折反复,有时高潮迭起,有时暂落低谷。但总的说来,这种关系可称源远流长,而且呈持续发展的趋势。
2.2.1远古的传说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悠久关系,首先反映在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古代传说之中。
中国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因此,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许多反映这种联系的传说。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中,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两国间的交往尤为久远和密切,因而在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两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建立联系,三皇五帝中的神农、颛顼、尧、舜等曾经南抚交趾的传说。如{淮南子}。主术训”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炀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又如《史记》。五帝本记”称颟顼曾“南至于交趾”,噬尚书大传》有“尧南抚交趾。之说。这类传说中所提到的交趾,古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和这些地区很早就建立了联系。
2.2.2跨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对东南亚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结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
官方交流主要是国家间互派使者,互赠礼物。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历代皇帝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央帝国观念的影响,把周边国家均视为“藩属”,把它们向中国派遣使者和贡献礼物的举动称为“朝贡”。
查耶击败元军后,夺取了部分火器,并很快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使其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毋庸置疑,火器的传入在他后来建立麻诺巴歇王国,并较快地统一整个印度尼西亚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中国文化也通过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而间接地传人。一些受中国文化濡染较深的国家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们所吸收的许多中国文化的因素传播到其它国家。例如,公元十七八世纪越南南方阮氏割据政权就曾通过与柬埔寨宫廷联姻、对柬埔寨和占婆发动战争并迫使当地人民接受其服饰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方式和手段,加速其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文化因素在这些国家的传播。
民间交流主要是通商贸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既包括由东南亚国家或经由这些国家来华的商旅,也有扬帆远航或长途跋涉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人。当时,由于航海技术尚受季风的影响,中国商船到东南亚国家后,须在当地等候数月,一方面从事贸易,另一方面也为等待顺风向的季风,以平安返回家园。商人们不仅把中国的商品带到东南亚,而且在那里留驻期间,有意无意地把中国的生产技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带到那里,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3章 跨文化传播
3.1 跨文化传播概念
顾名思义,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总是生活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之中,并时时处处受到这种文化情境的制约和指引。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情境,其特殊性在于这种文化情境的制约与指引功能具有多向复杂性,这些同时发挥作用的多向性指引之间甚至可能存在着对立性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读解文化,我们发现,文化总是与特定人群这样的文化主体相联系,总是首先表现为某些人的文化。不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也相应地拥有不同的特定人群,并使得这些特定人群成为某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中人。每一个个体文化问有着某种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个体间往往有着某种无形但却又十分明晰的文化边界。文化的意义体系为其文化中人设置了个性化的意义编码与解读程序,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人们由于对于这种程序的理解差异而经常发生误解并由此发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不同种族的其他冲突形式。
跨文化传播应该立足于文化传播与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关系,使用符合社会文化规律的的传播手段和策略,这样才会有很有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不然就会适得其反,不当的跨文化传播手段会使文化受众产生抵触,从而产生文化传播反效果,文化传播反效果一个十分极端的表现方式就是“文化肃清”,例如:98年印尼反华事件,从文化传播层面分析,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3.2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3.2.1美国对加拿大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抵制
美国拥有全球最专业的传播媒体,使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推行美国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实际上信息的全球化更多的表现为美国信息的全球化,这是由于信息传播媒体实力的差异、信息流动的不平衡导致的。加拿大是美国的邻居,按理说更容易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攻势下“文化泛美化”,可是由于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抵制”而失败。我们可以把本土化理解为重视、尊敬、定位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生活。本土化鼓励描述特殊性(distinctiveness)、独立性和主权性(sovereignty)。本土化的哲学基础是:人栖息的区域应该是主导,它塑造并让人铭记其存在的进程。更广泛地研究分析本土化,保证了在全球化趋势下,对文化差异、本土文化的衍生及实用性的具体研究。为了全面探究本土化概念的组成情况,必须鉴别出研究全球和本土的特点所分配的不同内涵。辩论的前提主张是创造世界文化的正是与日俱增、交会的各种本土文化,全球化的核心问题则是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辩证压力。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同一的世界文化是全球化的结果,它会干预本土文化的作用与持久度。本土化概念的倡导者经常谴责因全球化原因而出现的联合作用力。受本土化启发的个人把全球化影响视为破坏力量及分解文化间的本土完整性。换言之,全球化已经影响了单一民族、地方、国家、社区的形成及社会的变迁发展史。在全球化影响下,尤以全球经济、全球大众媒体与广告、全球文化生活及全球融合化为表现,本土及国家的身份已经变得愈发失真与问题化。
第4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反华现象原因
4.1 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华侨
文化传播载体主要包括实体介质传播载体、媒体介质传播载体、语言介质传播载体三个部分,它们在承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历史悠久,可以追至公元前3世纪,除了官方交流和民间贸易的方式,华侨成为了我国对东南亚一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其特点在于影响深远,人口的延续而将文化延续;人口众多,普及范围广。由于华侨在东南亚人口数量的优势和历史原因,东南亚文化深深刻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正因为这种侵袭式的文化传播方式,使东南亚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反抗,在政治层面上就体现为反华。
4.1.1东南亚华侨迁居史
中国人侨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说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建立联系的历史几乎一样久远。古代航海主要靠季风,从中国前往东南亚的使者或商人,若因种种缘故未能赶上季风回国,只能被迫在当地停留。
有的中国人是被作为奴婢贩卖到东南亚去的。《水经注》曾写道,公元4世纪时扬州人范文被贩往交州为奴,后随林邑商人到其国,受到林邑王的重用,在那里居住了10多年。林邑王死后,他又趁机篡夺王位,自立为王。这当是有关华人侨居东南亚并取得一国最高领导权的最早记载。
时至唐代,已有华人定居南洋的确凿记载。当时,今福建晋江一带与渤泥等国的贸易十分兴盛,一些经常往来于两地的水手遂在当地定居,娶妻生子,并逐步形成“陈厝”、“戴厝”等同姓家族村落。
华人移居东南亚,为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长期与当地人民居住在一起,把中国的生产技术、工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带到那里。同时,他们也利用回国定居、探亲等机会,把所在国的一些物产、文化等带回故国。从而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桥梁。
4.1.2华侨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华侨在东南亚的经济优势引起东南亚本土居民的仇视心理,从而造成对中华文化的抵制。
华侨在东南亚占全球华侨的80%,多数已经成为了居住国公民,华侨在东南亚地区大多数拥有体面的身份和一定的财富。美国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东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调查了亚洲5个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发现绝大多数为华人拥有,具体如下:“泰国华人所占份额81%,新加坡占81%,印度尼西亚占73%,马来西亚占61%,菲律宾占50%。”他还指出.“在亚洲的新兴国家中,华人拥有的巨额财富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根据他的统计,马来西亚华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0%。却掌握国家经济实力的一半以上;印度尼西亚华人占该国总人口4%,控制国家经济70%;占泰国人口3%的华人。控制国家经济的60%;占菲律宾人口3%的华人。控制国家经济的70%。另据,美国学者估计,90年代,占泰国人口10%的华人,控制泰国最大的4家银行和10大企业中的9家,1984年全国16家银行中,华资银行占11家。印度尼西亚10大私营企业全由华人掌握。而新加坡几乎是一个华人世界。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在马科斯任总统后。占全国私营经济70%,在金融业占全国60%,全国33家银行,有14家是华人开办的。华人垄断着传统纺织业95%,饮食业90%。控制43%的商业及74%的制造业。
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的倾斜,使东南亚人民产生了华侨霸占东南亚财富的心理,加上“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许多东南亚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扩张恶魔”,所以说文化的正常传播也会遭到抵制。而反而转向了美国标榜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文化价值观。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华侨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守望者,在东南亚的文化阵地上坚守。
4.2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冲击
美国的是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国,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已经可以追述到19 世纪。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批评美国过分重视硬实力发展而忽视软实力建设,但并不影响美国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处于世界依靠的状态。美国国内政治制度的建设使美国在推广其“普世价值观”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使其在国际上具备了更多的号召力。美国的高等教育异常发达,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东南亚国家留学生,而这些留学生在美国经受了美国价值观的洗礼,就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有可能接受和适应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而在传播手段上,美国更偏向于隐形传播,利用非官方的传播组织隐形的推行本国文化,而中国的文化传播并没有专门的对外传播机构,文化传播方式官方政治色彩较浓,如文化交流团,开办孔子学院,而实际上相比之下隐形传播的影响更加深远,他们的传播效果,用一个比喻来说,中国文化是大张旗鼓的在东南亚的躯体上涂上油彩,而美国文化则是侵入皮肤的颜料。
中国的对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在“吃老本”,至今为止我们都没有创新的手段,思维陈旧,削弱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4.3我国对外媒体跨文化传播对话意识的缺乏
4.3.1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