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冲刺模拟卷含解析
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要求: 1、本卷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5小时。
2、考生不得将装订成册的试卷拆散,不得将试卷或答题卡带出考场。
3、考生只允许在密封线以外答题,答在密封线以内的将不予评分。
4、考生答题时一律使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制图、制表等除外)。
5、考生禁止携带手机、耳麦等通讯器材。否则,视为为作弊。
6、不可以使用普通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一、单选题
1、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是( )。
A.2-3个月 B.4-5个月
C.7-8个月 D.9-10个月
2、初入园的幼儿常常有哭闹、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说明这些幼儿表现出了( )。
A.回避型依恋 B.抗拒性格
C.分离焦虑 D.粘液质气质
3、有的幼儿不太喜欢与他人交往,他们平时很安静,常常独处或独自活动。他们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或畏缩,很少表现出主动、友好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攻击性的行为。他们属于( )幼儿。
A.被抛弃型 B.被忽略型
C.被拒绝型 D.受欢迎型
4、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
5、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前读写”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 )。
A.培养读写兴趣 B.严格要求
C.主要指出缺点和不足 D.尽可能多识字
6、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7、前运算阶段发生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2-16岁
8、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满足儿童的( )
A.生理性需要 B.情绪表达性需要
C.自我调节性需要 D.社会性需要
9、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0、对( )的掌握通常可以说明儿童的智力发展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D.连词
二、简答题
1、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
茵茵已经上了中班,她知道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加起来,就有5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她直摇头。请结合案例,简述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5、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1、在玩“医院”游戏时,几个小朋友为分配扮演角色的问题发生了争执。蓉蓉说:“我想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小明说:“我要当护士,给病人打针。”,恒恒也吵着说:“不,我也要当医生。”蓉蓉和恒恒还争着抢起位置来,我觉得恒恒平时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于是便动员他担任“挂号”的工作。恒恒显得很不情愿,但他还是当起了“挂号”员。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恒恒显得无所事事。我在游戏结束后,特意表扬恒恒能够“坚守岗位”。
请从游戏的指导策略角度分析该教师的个人意义。
2、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且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幼儿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幼儿”上来表演,五个幼儿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幼儿的动作。好多幼儿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3、中班活动“谁能穿过弯道”中,教师投放了小扣子、纸条、棉花等各种材料和弯管,引导幼儿对出示的材料能否通过弯道进行猜想并记录。v管尝试让棉花通过弯道,反复操作了几次,都没成功。她看到身旁的明明把小钢珠和棉花揉在了一起,借着钢珠的重力,棉花很轻易就通过了弯道。萱萱立刻学起了明明的做法。活动结束后,一些老师指出,壹壹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做法有悖自由探索的精神。不少教师却认为,善于向他人学习也是一种优点,只要孩子通过学习获得了有益的经验便可。
(1)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在平时的科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幼儿自由探究和模仿他人两者的关系?
4、户外自由活动时,浩浩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一起围了过去,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一起蹲下数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地爬。这时,王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哎呀,脏死了,快扔掉。不是让你们观察小草吗?”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材料中,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说明,教师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5、 周末的下午,评选小红花的活动开始了。幼儿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听着老师的评价:佳佳发言积极,声音洪亮,应该得小红花。还有娇娇、琳琳、亮亮……教师一下子发了很多小红花。滔滔没得到小红花,吸着小嘴站起来:“李老师,我也想要小红花!”李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你平时不遵守纪律,还想得小红花?生”接着问大家:“你们说滔滔能得小红花吗?”“不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滔滔还在努力着:“老师,我现在已经不打人了!”老师不再理她,他失望极了。评选活动结束了,家长们陆续来接孩子。得了小红花的孩子一个个向家长炫耀着。只见滔滔一下子扑倒在奶奶怀里痛哭起来。老师还没向奶奶解释完,奶奶似乎明白了,对孩子说:“别哭了,小红花不值钱,奶奶带你到街上买去。”说着就拉着孩子走了。李老师望着祖孙俩的背影,许多的嘱咐和劝解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材料中的教师是你,你会做怎样的反思和改进。
四、论述题
1、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应创设哪些活动区?并简要说明理由。
2、试述家园合作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五、活动设计题
1、以“有趣的标志”为活动内容,设计一份大班社会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活动延伸。
2、以“快乐的端午节”为活动主题,设计一份大班社会教育活动,要求写出活动磐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活动延伸。
答案
一、单选题
1、【解析】B。解析:4-5个月的婴儿出现最初的手眼协调。
2、【解析】C。解析: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的巨大改变,容易引起幼儿的分离焦虑。
3、【解析】B。解析:被忽略型幼儿的典型特征是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惧。他们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
4、【解析】A。解析: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大多都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5、【解析】A。解析:“前读写”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读写兴趣。
6、【解析】D。解析: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7、【解析】B。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8、【解析】D。解析: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幼儿喜欢成人的接触、抚爱的动因主要是满足其希望与成人接触和交往的社会性需要。
9、【解析】C。解析: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0、【解析】D。解析:在幼儿的词汇中,掌握虚词(如因果连词)往往说明幼儿智力发展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简答题
1、【解析】 观察游戏是教师将前期的准备工作与后续的游戏介入连接起来的桥梁。观察应侧重于游戏与幼儿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间的关系、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幼儿的言语及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游戏时间与游戏材料是否合适,游戏地点是否合适,幼儿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等。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要点也有所不同:
(1)小班观察要点:幼儿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能够模仿角色进行游戏,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守规则、爱护玩具。
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独立。
(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幼儿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是否有发生纠纷的情况。
目的:指导幼儿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
(3)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幼儿是否能合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幼儿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2、【解析】 案例中的内容体现了学前儿童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但数学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特征才能获得。这与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恰恰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并且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影响的特点是相矛盾的。这种矛盾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体现得更突出。幼儿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而抽象出数量特征。这种由事物的具体特征而带来的干扰,将随着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质的理解而逐渐减少。
启示: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多种学具、玩具,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及时对幼儿进行点拨。
3、【解析】 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行为娇正,建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观点。
(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的“三位”就是指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的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这三者是互相决定、共同起作用的,可以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2)替代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者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观察和模仿。
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范型的行为。强化只能影响行为的发生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行为的获得不是由强化决定的,而是由观察(认知)决定的。
4、【解析】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许多研究发现,移情水平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拙,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移情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2)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让儿童产生同情心和羞耻感。儿童从内心的愿望出发,产生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降低攻击性行为。
5、【解析】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记忆容量的增加。
(4)记忆内容的变化。
三、材料分析题
1、【解析】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乐趣的活动,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游戏组织教学,从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出发,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能够尊重幼儿,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变化与需求,并能及时引导、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情感、态度、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材料活动中,教师虽然能够从幼儿的现实需要出发,设置医院游戏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蓉蓉与恒恒在区角活动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介入虽然使他们俩学会了合作,但却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如果能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学会谦让与妥协,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调整来解决问题。因此,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游戏、主动习得交往的技能,这比教师直接教幼儿如何去交往要理想得多。
总之,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时机介人游戏,启发幼儿自己去协调、解决问题,为幼儿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尝试机会,进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析】 材料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幼儿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幼儿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更正自己的计划,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材料中,教师明显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3、【解析】 (1)首先,营营的行为应该得到肯定。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因此,他们在活动中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能引导幼儿在互相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2)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究”,但“探究”并不是对“模仿”的简单替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①适时“抛球”,引导探究。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即促使幼儿对“为什么会这样”产生强烈的疑问,并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解析。因此,教师在肯定营营之余,还应不失时机地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穿过弯道了呢?(思考问题、总结经验)”,“那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迁移、运用新经验)”,从而帮助幼儿从简单的模仿学习进人自主探究的过程。
②合作探究,经验互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经验互补。幼儿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分享成功的喜悦,进而迸发更多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模仿与探究结伴而行。
4、【解析】 (1)该材料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偶发性”科学活动。
(2)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对“偶发性”科学活动的认识不够而漠视的做法,也反映了她对科学活动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落后。
(3)一般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了解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一般知识。偶发性科学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出现的科学活动,它对于幼儿学科学具有独特的作用。
①偶发性科学活动能满足幼儿探索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