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整体感知
知识梳理
一、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筹备
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柏坡
(2)背景:解放战争胜利,革命即将获得全国胜利。
(3)主要内容:
①工作重心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工作的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 基本政策:规定革命胜利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 确定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会:
(1)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在北平召开
(2)内容: ① 四个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② 三个文件:《政协组织法》、《中央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职能:①1949年—1953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二)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建国意义:①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②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基。③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三大政治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建立。
2、发展:①1954年12月二届政协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八字方针)
3、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十六字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人大)
①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②主要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途径。
b特点: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c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2、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
3、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12月至今)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原因:①历史:中国历来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政治:旧中国少数民族备受歧视与压迫。
③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④文化:各民族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
★(2)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首次提出:1949年《共同纲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5)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6)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最晚★)
(7)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问题探究
探究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