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瘦身,释放活力与规范并重——解读2025年版清单四大亮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这份清单的出台,不仅是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一步。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压减比例约8.5%,在“宽准入”与“严监管”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一、准入门槛再降低,激发市场新活力
本次清单修订坚持“该减的坚决减”,在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例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改革为基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检测认证制度。这些调整简化了准入流程,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主体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市场。
另一方面,部分放开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管理措施。虽然这些领域依然保持必要的市场准入管理,但准入环节更加精简,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
同时,清单还取消了17条地方性措施,涉及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一举措打通了区域间市场壁垒,推动实施全国统一的准入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二、新业态新领域纳入监管,守住安全底线
在放宽准入的同时,清单也依法规范了重点领域准入,兜牢了安全底线。依据已出台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等,清单对部分领域市场准入作了进一步规范。例如,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纳入清单,强化了低空经济安全运营的管理;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相关审批纳入清单,加强了对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
此外,清单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范了医药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准入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违法使用“期货公司”字样。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三、制度设计再优化,清单实施更规范
本次清单修订在制度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多项优化。一是完善“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明确所有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全部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强化了清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二是完善市场准入事项实施要求,对于清单所列的许可准入事项,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公开法律法规依据、技术标准、许可要求等,进一步推动了规范透明准入。三是完善与其他准入规定衔接要求,明确境内外经营主体在中国境内开展投资经营统一适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各项规定,落实国民待遇要求。四是完善市场准入规范化便利化要求,推动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登记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上的管理措施相衔接,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
四、专家解读:清单修订的深远意义
专家指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的修订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推动了“非禁即入”模式的落地生根,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依法平等进入市场;还完善了“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强化了规则、政策、措施衔接,提升了市场准入效能。同时,清单的修订也体现了政府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对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的管理措施进行强化的决心,确保了市场的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随着清单的持续优化和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