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文言文教案7篇

2025-02-13 04:00    诗词歌赋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文言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知道为什么叫文言文吗?

  2. 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二、目标建设,独自自学

  1. 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 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三、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1. 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 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四、课堂对话,教师精讲

  1. 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 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 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五、课堂小结,归纳升华

  1. 试着背诵课文。

  2 .小组互相检查。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

  1、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5.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三、分析错例,加深认识。

  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楚地有个人学习驾船,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是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感谢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四、语段翻译训练

  永公(智永)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五、挑战高考真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六、作业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文言文翻译参考: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消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担任州级长官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错。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历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闻听到别人的一点点阴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语,慢慢的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把进入监狱戴脚镣手铐,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着啊。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答理,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此处所取出他们所偷盗某些物件时,大家才认为欧阳颖公是对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