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国内社交平台上,有关日本寺庙买卖的广告屡见不鲜,“几百万人民币就能买下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寺”“买寺庙便于移民日本” 等噱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然而,在这些看似诱人的宣传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陷阱,有这样一位中国投资者,就因轻信宣传,斥资千万购买日本寺庙,如今后悔不迭。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中国投资者李先生(化名)在浏览网络信息时,被一则日本寺庙出售的广告所吸引。广告中称,一座位于日本京都郊区的寺庙正在出售,不仅建筑古色古香,还带有一片宁静的墓地,售价仅需 1500 万人民币。李先生原本就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再加上广告中提及购买寺庙后可通过宗教法人身份获得诸多优惠,甚至在申请日本永居权方面也有优势,这让李先生心动不已。
经过与中介的一番沟通,李先生了解到,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严重,许多寺庙因住持后继无人,只能选择出售。而这座寺庙,据中介介绍,虽地处郊区,但周边风景优美,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有着潜在的商业开发价值。李先生心想,若能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宗教文化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场所,说不定能收获丰厚回报。
于是,在中介的安排下,李先生前往日本实地考察了这座寺庙。寺庙的古朴氛围让李先生更加坚定了购买的决心。回到国内后,李先生迅速筹集资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完成了对这座寺庙的收购。然而,从接手寺庙的那一刻起,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李先生发现,日本《宗教法人法》对寺庙管理者有着严格要求。成为宗教法人,需将设立、变更等规定文件和手续提交所辖厅申请认证,还要依照法律制定包含 13 项内容的章程,并经公告后向主管官署申请认证。主管部门会从团体性质、章程合规性等多方面进行审查。李先生对这些复杂的法律程序并不熟悉,在申请宗教法人身份的过程中屡屡碰壁。
其次,寺庙的维护成本远超李先生的想象。寺庙建筑年代久远,许多地方需要修缮,而日本人工成本高昂,一次小规模的修缮就花费了李先生数十万人民币。此外,寺庙的日常运营,如水电费、清洁费等,每月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原本期望靠寺庙的法事、墓地租赁等业务获取收益,但由于李先生并非专业宗教人士,难以组织起正规的宗教活动,周边居民对他这个 “外来者” 经营的寺庙也心存疑虑,导致寺庙的香火十分冷清,几乎没有收入。
更为致命的是,李先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将寺庙改造成民宿。日本对寺庙土地属性有着严格规定,像李先生购买的这座寺庙土地,“很难或不能搞住宿业”。当李先生试图违规改造时,立即遭到了当地政府的制止,并收到了高额罚单。而在申请日本永居权方面,李先生也未能如广告所言顺利获批。宗教法人本质并非 “营利性组织”,其资金来源多为捐赠,不符合经营管理签证要求的商业盈利条件。李先生的投资移民计划就此泡汤。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厅将 “非宗教目的买卖” 定性为 “逃法行为”,税务部门也加强了对寺庙的审查。宗教活动收入虽免税,但非宗教业务(如李先生计划的民宿项目)需正常纳税,若发现个人收入与法人财务混同,将面临重罚。涉及文化遗产的寺庙,外国人购买后改造等行为还需国家审批,李先生的寺庙恰好属于此类,这使得他的后续经营举步维艰。
如今,李先生陷入了困境,他投入的千万资金打了水漂,寺庙成了烫手山芋。他后悔地表示:“当初轻信了那些广告,以为能轻松在日本开启新的商业篇章,没想到这里面的水这么深。不仅投资回报遥遥无期,还可能面临更多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关注日本寺庙买卖,类似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海外投资热潮下,投资者们需保持清醒,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切不可盲目跟风,以免重蹈李先生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