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重庆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 47 万元的电信诈骗案,揭开了新型 “手机口” 诈骗的冰山一角。犯罪团伙通过两部手机同时开启免提,一部连接境外诈骗分子,另一部拨打国内受害者电话,实现语音实时中转。这种 “人机分离” 模式不仅能将境外号码伪装成本地来电,还能规避运营商的异常通话监测。数据显示,仅 2023 年全国就查处 “手机口” 相关案件 327 起,涉案金额超 2.3 亿元。
为逃避打击,诈骗团伙盯上了防范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福建武夷山的肖某团伙以 “日结 300 元” 为诱饵,雇佣 15 岁、16 岁少年在宾馆批量拨打诈骗电话。这些未成年人在 8 部手机和 4 张电话卡的操作下,日均拨打诈骗电话超 200 通。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 年 7 月新疆伊宁破获的 “手机口” 案件中,42 名涉案人员全部为在校学生及未成年人,涉案金额达 15 万元。
AI 语音克隆:诈骗分子利用开源工具仅需 10 秒语音样本,即可生成相似度 95% 以上的仿生语音,冒充 “央行客服”“公检法人员” 实施精准诈骗。
全息投影诈骗:部分团伙通过裸眼 3D 技术伪装成银行经理上门,诱导受害者转账。
“手机口”+ 呼叫转移:街头借手机诈骗中,骗子通过开通呼叫转移同步受害者短信验证码,再结合 “手机口” 技术实现远程盗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为诈骗提供技术支持、通讯工具的行为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2023 年 9 月江西赣州破获的 “学生团伙案” 中,6 名涉案学生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依法处理。然而,由于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较轻,部分团伙仍铤而走险。
核实身份 “三原则”:
技术防护升级:
社会共治机制:
当诈骗分子用上 AI、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当 “手机口” 将犯罪成本降至两部手机,这场反诈之战已不仅是警方的独角戏。唯有法律震慑、技术拦截与全民防范形成合力,才能斩断伸向百姓钱袋的 “隐形之手”。正如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提醒:“任何要求转账的‘紧急情况’,都值得你挂断电话,喝杯茶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