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字,通常为一到三字,在词中起到引领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就像乐章中的指挥,引导着词句的节奏与情感走向。例如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中,“望” 字便是领字,它将读者的目光瞬间引向广袤的长城内外景象,使画面感扑面而来,极大地增强了词句的气势与感染力。
一、何谓领字?
领字,亦称“领格字”,是词体特有的句法标志。它如同乐曲中的指挥棒,能以一字或数字统领后文,在“起承转合”间勾连意象、贯通气脉。南宋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称其为“虚字呼唤”,清代周济更喻之为“词中筋骨”。例如秦观《鹊桥仙》中“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既收束前文相聚之欢,又引出别离之痛,一字立骨,情思顿显。
二、领字类型与经典例析
1. 一字领(单领格)
a. 动词领起: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字如探灯扫过元宵灯海,引领出“千百度”的执着追寻与“蓦然”惊现的戏剧转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字将镜头推向天地苍茫,暮雨、江天、清秋顿成全景画卷。
b. 副词转折: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渐”字似寒潮暗涌,三组意象层层递进,秋意萧瑟直透纸背。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纵”字陡转,以才子佳人的绮丽反衬“黍离之悲”的沉痛。
2. 二字领(双领格)
“莫问世间荣辱,且斗尊前”(晏几道《清平乐》),“莫问”斩断尘俗烦扰,引出及时行乐的洒脱。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八六子》),“那堪”将飞花残雨的暮春景致,化作挥之不去的愁绪。
3. 三字领(三领格)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三字如重锤击节,将“寒蝉凄切”的秋意推向情感高潮。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便纵有”三字蓄势而发,将无人诉说的孤寂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领字运用三法
1. 定调开篇法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东去”开篇,二字如惊涛裂岸,定下雄浑基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叠字领起,七组齿音字如寒砧捣衣,声声叩击愁心。
2. 转承提顿法
姜夔《暗香》“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长记”二字将时空拉回过往,梅花盛景与眼前“香冷入瑶席”形成强烈对比。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问”以问领答,将抽象愁思化为三重具象。
3. 蓄势点睛法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待”字收束“怒发冲冠”的激愤,转出重整河山的壮志。吴文英《风入松》“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惆怅”二字凝注相思,青苔暗生的动态过程成为情感外化的绝妙注脚。
四、领字炼字要诀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詞之妙,在神不在貌”。領字運用需把握三昧:
• 精準如箭鏃:周邦彥《兰陵王》“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登临”二字既含动作又寓心境,羁旅沧桑尽在其中。
• 渾成似天籟: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独自”自然无痕,却将亡国之君的孤绝推向极致。
• 張力若弓弦: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字如引弓待发,将报国无门的悲愤积郁成雷霆之势。
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有言:“领字如梁柱,失之则屋倾”。填词者若能参透领字妙用,便如得倚声之密钥,可在方寸词牌间运万象、纳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