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妙法三
“地点”要素的应用
“地点”是文章的要素之一,是事件发生的必要要素之一。事件发生“地点”的选择,决定着场面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描写。在平常写作文时,一定要慎重考虑选择事件发生的合适地点,让故事发生有个相对集中、具体的场景。很多同学写文章时并不注意这点,“地点”不是漂移,就是模糊,场面与环境气氛的描写自然难以具体。
有很多人认为,“地点”不就是事件发生的地方吗,有什么可以思考的呢!可不要小看“地点”要素的应用哦,文章写不具体,写不精彩,有很大一部本因素就出在对于要素的特殊处理。选在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点,有利于事件的处理。
一、技法点拨
对于“地点”这一要素,该如何考虑呢?
就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择特殊“地点”
首先要考虑选择特殊的地点,只有在特殊的地点,才会发生特殊的事件,也才能使得故事出现特殊的情况,才会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举例:
《药》一文中关于“地点”要素的巧妙应用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运用了大量深刻的暗示,成为这篇小说艺术特色之一。有一处暗示,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就是第四部分开头的一段场景描写,作者选择这一“地点”描写,有着特殊的意义: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品读:这段场景描写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正因为深刻,源自鲁迅先生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这也是鲁迅先生对于“地点”这一要素使用的慎重思考。
首先,所选择的这个地点“本是一块官地”,是官府用来埋葬死刑、瘐毙的人和穷人的。换言之,就是埋葬象夏瑜这样因为反抗清政府而被杀害或死在监狱里的人,以及广大象华老栓这样愚苦百姓的地方。由此可见,和官府根本对立的是“死刑和瘐毙的人”以及广大的“穷
人”。这一点,官府认识得十分清楚的,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坟地。鲁迅先生这样选择“地点”,有着他自己的想法和用意。
其次,鲁迅先生将“地点”做了更为高明的处理,原本是同一利益的“死刑和瘐毙的人”与“穷人”之间却被“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划出“歪歪斜斜一条细路”,这有意无意之为,却被愚昧的群众当成了“自然的界限”,成了两块特殊的地方啊,暗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境地。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但却”两个转折连词来增强强调的语气,暗示革命者和群众之间的隔阂,这不单是统治者刻意制造的,也是群众的愚昧与“死刑和瘐毙的人”双方相互不理解造成的。就是这样一块特殊“地点”的选择,使得文章有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这一“地点”,也是革命者和群众之间思想认知上“自然的界限”,竟使得很多象华老栓一样的愚昧群众,把革命者的鲜血当成了治病的药,这样愚昧麻木的行径,其治死的结果便是极其必然的。这正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间常理。
革命者牺牲了,愚昧的群众稀里糊涂死了,待到这样的一个特殊“地点”“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高兴的自然是坐收渔翁之利的统治者了。他们就是在革命者和愚昧群众的死亡中延续着自己的寿命。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政治意义深刻的比喻“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个比喻一方面暗示在反动统治下,革命者和群众在镇压、欺压下的结果,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暗示,革命者和群众的互不理解,乃至以革命者的血为药的必然结果,就是延续阔人们的统治寿命,他们的坟墓自然便成了向“阔人们祝寿时候的馒头”了,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这样统治者的极其憎恶和不满。
更为重要的,这个特殊“地点”的选择与这段场景描写使下文的叙述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只看到花环的象征意义,没有注意当华大妈见夏母“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的象征意义。“跨过小路”,多么巨大的一步啊!在“坟里的也是儿子”纯朴母爱召唤下,愚昧群众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终于感觉到她们是同受欺压的人,虽然她们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华大妈必竟跨过那“自然的界限”。两位母亲一起挽扶着走远的背影,暗示着两个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必将因相同的命运而最终走到一起。
如果没有这个特殊“地点”场景描写的暗示,这些平常的叙述也就不会蕴含这深刻的象征与暗示,而“跨过小路”这一“自然的界限”的象征和花环的象征同样给人以一线光明希望。明暗两条线索在这里融合为一。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在这里用的是“界限”而不是“界线”,说明了他们之间本无什么“分界线”,本无什么矛盾与冲突,而只是因为认知的限制才有了暂时“界限”。
总之,这个特殊“地点”下的场景描写蕴含了鲁迅先生深刻的政治看法。在小说的铺垫、结构的安排上,这一“特殊地点”选择描写有了特殊的作用。
2、选择熟悉的“地点”
作文构思和写作时要选择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地点有助于把握场面和环境气氛的描写,也有助于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或者经历的类似场景,为自己写作找点带来方便。
举例:
麻雀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点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地点——林荫路上,也就是自己每次打猎归来的必经之路。这样一个熟悉的地方,为作者进行场景描写提供了方便,也为故事情节的顺利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条件。就是在这样熟悉的林荫路上,发生这样一件温馨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对生命敬畏、对母爱伟大的无尽感慨。
3、要学会变换“地点”
同一题目,对于事件发生“地点”的选择不一样的,所表达的主题会完全不同。因此,同学们在审题时,要思考“地点”这一要素的变换,选择最合适的地点来突显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举例:
《餐桌上的故事》
点拨:这是一个常见的记叙文题目,仔细审读题目,写好这类文题并不难。但有一点要注意,记叙文讲究写真情故事。细细审读这个题目,可以发现,题目蕴含着好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来反应。比如:可以写爱的故事;可以写团圆的故事;可以写幸福的故事;可以写健康的故事;可以写环保的故事;可以写保护动植物的故事......其实,在构思在这个题目时,只要变化“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故事的性质就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就这一题目,这里只针对“地点”这一要素变化来思考。地点的变换就可以反映“环保”、“文明”、“人与自然和谐”、“节约”等主题思想。
如:现在城市人,吃得是越来越讲究,很多人还玩空心思地吃各种“野味”,一些野味山庄便应用而生了,一些珍禽异兽便偷偷地上了餐桌,进了这些人贪吃的嘴巴,这一现象自然就跟保护野生动植物,与人与自然和谐主题相关。“地点”显然发生了变化;每当华灯初上时,便不在大街小巷的夜宵摊开始火起来了。有些人为了招揽生意,干脆把餐桌摆到了大马路上,这样一来,大家乱扔垃圾,使得马路上一片狼藉,这就自然跟环保与文明话题相关联。“地点”也发生了变化;生日贺宴,一改往年摆排场上高档酒店的庆贺习惯,而选择在家里过,这既与节约话题有关,也与和睦和幸福话题相连;还可以写富足人家的餐桌上的故事、也可以写贫苦人家的餐桌上的故事,这些用餐地点的不同,自然会引起文章主题的变化。
因此,在这样的文章中,“地点”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在写作类似文题时,就要慎重考虑“地点”要素的应用,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