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麦田里的老师读书心得

173阅读 | 5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麦田里的老师读书心得第1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书心得第2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书心得第3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书心得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罗丹青 我认为教养孩子,从“冰山”层次演绎,是联结孩子的感受,联结孩子的渴望,常能达到我们教养的目的,因为没有孩子不渴望成为一个有价值、被爱、被接纳且有意义的人。 ————摘自《麦田里的老师》 然而教养孩子的过程,毫无疑问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这本书,不单单提出了简洁明了的教育观念,同时,打破了一些常规性观念,并总结出精辟又令人折服的结论,实在令人佩服。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大人不允许孩子表达感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允许孩子生气,不允许哭泣,不要孩子焦虑,不要孩子沮丧等等。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就连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小时候,每次因为难过或委屈而哭泣都会被大人所制止,从没有人跟我说想哭就尽情地哭吧!因为哭泣,总是被看做是脆弱又丢脸的表现,然而大人们却忽略了,不准孩子哭泣就是不准他表达悲伤的情绪,硬是憋回去的眼泪并不能使悲伤难过委屈等负面情绪消失。 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有正面的情绪自然也会有负面的情绪。人时时刻刻都有感受,只是一般人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身为一个人,感受是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的人尤为突出,大人不允许负面的情绪出现,难道它们就会自我消失吗?书上说,如果不能表达感受,感受将被深深压抑,或因有此类感受而产生罪恶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失去和自我内在的联结,失去透过这些感受产生的正向资源,比如愤怒带来的力量,悲伤带来的心灵深层的洞察力,焦虑伴随着创造,挫折带来的谦卑。幸运的是,童年的我虽然总是被制止哭泣,但是我找到了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比如写信诉说委屈,表达愤怒等等,或者在夜深人静时默默的流泪,让无法克制的悲伤逆流成河。联系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明明已经悲伤到不能自已还坚称自己没事的人,明明已经生气得勃然变色还坚称自己没有生气的人,究其原因,都是很少接触自己的感受,甚至拒绝感受,以至于忽略感受、不承认感受。再观其本质原因,也是由于在家庭教养中,悲伤和生气是不被允许的情绪。虽然这这做法听上去很反人道而且没有逻辑可循,但是通过作者的细致分析,我不得不承认,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该书提倡的,接纳生气等负面的情绪,我非常赞同。生气是人的正常情绪之一,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处在这物欲横流,喧嚣嘈杂,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怎么可能保证永远不生气呢?而压抑生气时,人容易产生情绪化和暴怒的情况,可见不生气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然而,以心情不好要发泄怒火为名,摔东西,辱骂人,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等等,也是不恰当的,都是人被情绪控制的表现。因此,作者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案,首先是承认情绪的存在,比如自己生气了,就大大方方地承认它,不要一直否认或压抑,但要注意生气的态度,因为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让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除了愤怒的感受,其他各种感受也容易被人们忽略或隐藏。比如难过。以我最近的工作上的事情为例,军训时,有一位学生遇到了巨大的委屈,夜里哭着来找我,由于她情绪激动,声音里带着哭腔和啜泣,我实在是听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能大概猜测是她个人的情绪大爆发。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劝学生不要哭,先把事情说清楚,然后还是劝她不要哭,甚至跟她说眼泪起不到任何帮助只能让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