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考点考纲】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二: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考点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专题定位】
观点:古代思想、科技、文艺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折射。
知 识 重 点
1.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科技成就,尤其四大发明的重大影响;
3.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复 习 思 路
1.对比儒家、法家、道家三种不同的治国思想。
2.比较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3.结合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因素思考不同时期文化呈现的不同特点。
【线索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家的体系更加完备。
(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家获得新生。
【知识整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 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 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 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 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 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归纳概括: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SHAPE \* MERGEFORMAT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
(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
(1)、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③、主张男女平等。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1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及其世界影响
①造纸术:A、西汉、东汉蔡伦。 B、东传朝、日;西传西亚非洲、欧洲。C、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贡献重大。
②印刷术:A、隋唐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B、东传朝、日,西传埃及与欧洲。C、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造纸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起关键作用,促进思想解放及欧洲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发展。
③指南针:A战国(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B北宋运用到航海;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A、唐中期:火药配方;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火药武器;南宋:管形火器“突火枪” 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B、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一定作用,推动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发展。
(2)数学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算筹计数法,后来演变成算盘,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
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③东汉《九章算术》 :使用十进位制记数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天文历法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②秦汉时期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
③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同时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
(4)农学:
①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它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②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③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型,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学:
①中医学: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症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
②中药学: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重要的中药学著作,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宝典”。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三、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1)汉字:
①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② 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③ 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④ 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书法:
① 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3)绘画:
①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调,画风质朴。
②魏晋: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③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④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成为独立画种。
⑤明清: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⑥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文学:
①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先河。
②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③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④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李清照。⑤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
⑥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
(5)戏曲:
①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引,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③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和北京语言。道光在位时期形成京剧。
方法规律: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反映了其时代背景,从汉赋到明清小说,文学作品内容越来越接近生活,具有平民化、通俗化的发展趋势,而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其需求是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走出误区:①《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还有短篇小说。③诗、词、曲的简单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子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原因
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A。题干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使得士阶层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排除。
2.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D 。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思想,D项中据“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张“无为”,符合道家的观点,故D项正确。A项属于儒家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观点,C项属于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符,故排除。
3.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解析】A 。题干强调礼法,反对刑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与之相符。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的是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意思是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有利于他,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
4.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
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B 。 题干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治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B项很好地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符合题意。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合流;D项表述错误,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解析】C。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之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不符合题意。
6.《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解析】C 。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
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A。本题以《红楼梦》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看出贾父对四书五经的重视,A项与此意相符。重视“四书”不一定轻视《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富家子弟弃儒从商,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作品,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8、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D 。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9、“文王行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