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

181阅读 | 7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2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3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4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5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6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7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8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9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0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1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2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3页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得失心 上传于:2024-07-19
热点预测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1.近代某些教育期刊曾大量刊发专号或专刊,如《教育杂志》共发行40个专号,《中华教育界》共发行39个专号,《教育研究》共发行19个专号,《新教育》共发行9个专号,对当前教育的热点与难点进行深入探讨。这说明近代教育期刊( ) A.拓展了史学家研究视野 B.突破地域界限影响大 C.办刊质量高,内容丰富 D.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2.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的事业不是少数先知先觉者能单独完成的,必须要依赖后知后觉者或不知不觉者的大多数民众,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唤起民众”为宗旨的民众教育遂成重心;全面抗战开始,国民政府规定教育的使命则是对民众普及战时常识,提高抗战智能。这反映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A.觉醒民众是核心 B.深受日本侵华的影响 C.以平民教育为基础 D.带有鲜明的爱国色彩 3.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不同教育思潮竞相传播。下表反映了部分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由此可知,新教育思想的传播( ) 教育思潮 教育思想 平民教有思潮 “惟民主义”,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教育特权,提倡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的教育,反对强迫式的教育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教育”“工读互助”,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求学与做工相结合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以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改良与进步的主要手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人经验之增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 A.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 B.反映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C.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D.意味着中国成功收回教育权 4.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女性学生群体。表格中所反映的女学的发展得益于( ) 初等小学女生数 高等小学女生数 1918—1919年 190882 24744 1922—1923年 368560 35182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风气渐开 B.西方资产阶级女权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时期实现了男女教育的平等 D.五四以来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5.1949年之前,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私营出版商都以出版教科书为主要盈利来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出版机构,私营出版商逐渐退出了教科书市场。这一改变( ) A.背离了“百家争鸣”方针 B.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肃清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乡村女教师》。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城乡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 B.注重落实勤工俭学政策 C.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积极推进工农扫盲教育 7.1952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大调整:所有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取消办学资格,拆分支援其他大学;加强工程、师范和农林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次大调整( ) A.落实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C.奠定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基础 D.适应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8.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说明》和《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均独立开设“手工劳动课”,每周1课时。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快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建构与国情相符的价值取向 C.促进科学知识的快速普及 D.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由国子监掌管“训导之政”。各学分设博士、助教主管施教。当时对各学学生的身份限制仍较为严格,入学资格仍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低层官吏和庶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机会是很少的。在地方州县也都设有经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学生也多收“仕家子弟”。在州还设有医学博士、助教,主管培养医学人才。在五代、宋时出现了“书院”这样的私人教育组织,所学的内容仍仅局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官学无多大区别。在私学中,儒家伦理纲常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及诠释则被指定为法定教材,成为官学必要的补充。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同文馆于1862年在北京开办,其设立是为了回应英法《天津条约》中关于规定英语和法语文本为条约唯一正本的条款,中国因此需要训练精干的语言专家。一开始延聘一名英国传教士、一名法国传教士及俄国外交使团中一名翻译,请他们教习他们各自国家的语言,后又添加了德语。到1866年,在克服了守旧派大学士倭仁的反对之后,天文和算学被列入了课程表。次年,官员徐继畬被委任为专管大臣。在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的指导下,同文馆八年的学制中添加了各类课程,前三年专攻语言,后五年则攻读各门科学和综合课程。然而,学生的素质是很低的,因为很少有满人和汉人的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其他地方也开办了类似的外语和西学学堂,如上海、广州、福州等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教育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教育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学者、儒生纷纷设立书院,教徒讲学。这些书院大多得到朝廷的资助与奖励,也有私人捐赠田和房屋。南宋时期,因战火破坏,官学趋于衰落,受佛教寺院宣传教义的影响,书院成为理学派宣扬理学的场所,书院大兴。书院的最高管理者为山长,山长同时也是主要的教学者,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课、求教,南宋鹅湖书院同时邀请朱熹和陆九渊前往讲学,二人观点对立,辩论相当激烈。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朱熹认为:读书需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摘编自《宋朝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上海格致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书院之一,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和我国学者徐寿于19世纪70年代创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座专门研习“格致”之学(主要是物理学和化学)的教育机构。其主旨是使学生在书院中掌握“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等科学技术,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的目的。格致书院的课程类目主要有矿务、电学、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格致书院专设博物院,以陈设格致器具,授课时便辅以实验。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摈弃八股时艺。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薛福成、郑观应等人曾参与书院的考试命题,使得格致书院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不但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造就了一批从事社会改革的人才,如叶渤、钟天纬、叶澜等变法运动积极分子。 ——摘编自《儒家书院学派:格致书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格致书院的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为了推行“法治”,法家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提出“废先王之教”的主张。商鞅也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置官也为天下师”。韩非发展了这种思想,明确提出“无二心私学”的主张,他认为“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同时提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 ——摘编自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日本在东三省的教育扩张很快引起国人的警惕。1923年,奉天教育厅厅长谢荫昌著文表示担忧,极力主张所有初、中级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员均应由中国人担任。他支持并帮助教育界人士成立了“奉天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该组织在发表的宣言中揭露了日本利用教育奴化中国学生的罪行。在教育界的推动下,奉天教育厅宣布了收回教育权的决定,规定今后外国人在东北设立学校需经省教育厅的批准,禁止中国儿童到日本学校读书,小学教师中的外国人必须退职。与此同时,南满教育协会等教育团体号召学生罢课,敦促地方政府进一步限制日本教育势力的扩张。 ——摘编自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并说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时期奉天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作用。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时虽然战乱不断,但科举基本上年年举行,却并不重视教育,士人多由私学(书院)习经应举。北宋立国之初,虽沿旧制建有国子监,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但并无监生(学生)。宋代私学兴盛,广建书院,“是时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私学既有专门从事启蒙教育的,也有传授经义以备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聚徒教学为生,是整个宋代贫穷士人的谋生之道。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兴起一次办学高潮,但很快庆历新政失败。王安石变法重视对改革人才的培养,扩充太学,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但主要仍是州府学,县学很少,私学讲授经义者仍虽然不少,但相对而言“书院”已衰微。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为了建设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要求的文化事业,《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要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所有的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均由国家供给,各中等学校对有困难的学生发放人民助学金,并减免费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采用办冬学、识字班、学习小组和农业业余学校等形式,大力发展扫盲运动。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初教育相比,新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新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国藩上年在天津办理洋务,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奉旨来津会办,屡与臣商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臣国藩深韪其言,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两次附奏在案……查美国新立和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种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本年春间,美国公使过天津时,臣鸿章面与商及,允候到日妥为照料……臣等伏思,外国所长,既肯听人共习……(故宜)远适肆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大幸商贾市井,英文之用多;公族、条约,法文之用多。至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1978年6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他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扩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这一指示着眼于当前国家工作的大局,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教育部迅速制定计划,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选派原则,于当年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3000人的派遣计划。中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出国留学热潮。 ——摘编自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新中国档案: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战略决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国藩和李鸿章主张中国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原因和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为何提倡中国学生应先赴日留学。除材料所述原因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提出派遣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比较近代以来这三次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活动对中国影响的异同。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时间(年) 文件 教育方针(政策)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98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蔡中宏《新中国教育方针嬗变的考察与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近代教育期刊大量刊发专号或专刊“对当前教育的热点与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展现了近代教育期刊宽广的内容,拓展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视野,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域问题,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办刊质量问题,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近代教育期刊刊发了大量的专号或专刊,无法得知是否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面抗战开始两个时期教育的发展状况可知,无论是民众教育还是抗战时期的教育使命,都贯穿着爱国救亡的鲜明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中国教育以觉醒民众为核心,故排除A项;抗战时期的教育深受日本侵华的影响,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平民教育主要在五四运动时期较为明显,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教育特权,提倡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的教育”“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求学与做工相结合”“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改良与进步的主要手段”等可知当时教育思想活跃,各种教育思潮的传播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材料说明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无法反映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故B项错误。不同教育思潮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进步,但无法得出其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看出中国成功收回教育权,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1919”不相符合,因此排除A项;“西方资产阶级女权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史实不符,因此排除B选项;C选项中的“实现了男女教育的平等”说法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且依据表格,无法得出此结论,因此排除C选项;正是由于五四以来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出版机构,私营出版商逐渐退出了教科书市场”可知,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中小学教材,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材版本,在当时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选C项;“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才提出来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出版领域,而非整个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项;这一改变并不代表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否定,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宣传画《乡村女教师》反映的是乡村女教师在田间地头挂起小黑板教农民学习的情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扫盲教育,因此答案选D项;题干材料未反映城乡教师的待遇问题,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当时我国注重落实勤工俭学政策,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的,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 时空定位:1952年,新中国 第二步:解读题干信息 全国高等学校改革取消了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办学资格,加强工程、师范和农林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科类专门学院取得相当可观的发展 第三步:选项剖析 A项 “全面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B项 这次大调整“也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不利于各类人才的发展 C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拉开了序幕,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并进行初步改革,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D项 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从材料信息来看,取消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等举措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教育部要求小学开设“手工劳动课”,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这是为了建构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符的价值取向,因此B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小学课程设置并无直接联系,A、D项错误;小学开设“手工劳动课”并不是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快速普及,C项错误。 9.答案:(1)特点:中央官学兴盛;等级制度明显;形成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注重专业教育;官学、私学并立;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成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2)新变化: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教授外语和自然科学;聘请外国人士担任教师;学制和课程趋于科学化;沿海通商口岸新式教育发展领先。意义: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3)认识:教育发展要统筹兼顾;从国情出发;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等。第(1)问,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从等级制度、教育和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则要从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统治者的态度及儒学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的封建旧式教育的变化,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构成、学制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中国教育近代化、冲击传统教育观念、培养新式人才等角度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从兼顾中央和地方、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等角度回答。 10.答案:(1)原因:①民间办学;②官学衰落;③佛教传播的影响;④理学兴起与传播;⑤宋代科举取土规模日益扩大;⑥印刷术的进步;⑦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等。 意义: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类型;②弥补了官学的不足;③开辟了教育新风尚;④推动教育的发展。 (2)特点:①中西文化融合;②学习内容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