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历史热点问题解答一、台湾问题
1、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过夷洲。
②1662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清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流求。
2、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①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后被郑成功于1662年收回。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于1945年10月25日,将台湾归还给中国。
③三年内战国民党战败,败逃至台湾。
3、解决台湾的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
4、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5、台湾与大陆关系历史性的转变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6、如何看待“台独”活动?
“台独”是不得心的,它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否认了台湾自古说是中国领土一部分这一基本的史实,损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注定要失败的。
7、如何才能实现两岸的统一?
(1)、国家应做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为遏制“台独”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提供物质保障;②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反对台湾独立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④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台湾问题;⑤积极发展两岸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2)、青少年学生应做到:①拥护国家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②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③努力学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④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国家对台方针,揭露“台独”分子的真实面目。
8、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现实意义:
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加民族感情民族凝聚力,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9、如何看待当今两岸关系?
①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员的往来日益频繁,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通过这些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我们坚信实现两岸的最终和平统一指日可待,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0、为什么说台湾将最终实现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有利因素)
①两岸人民血浓于水,同根同源,同属于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与时俱进促进统一大业,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③台独越来越不得不心;④香港、澳门回归后更加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的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⑤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在和平崛起。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11、当今解决台湾问题的两大障碍:
①“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②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的阻挠和干涉。
12、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并提几点建议:
①、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②为台湾商品在大陆的销售提供优惠条件;③鼓励大陆商品到台湾去销售;④扩大台湾居民在大陆的旅游和就业范围。
13、中国政府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做过哪些努力?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②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④通过“汪辜会谈”等方式开展对汪与交流;⑤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⑥协商实现了两岸的“互通”。
14、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二、西藏问题:
1、自古说是中国的领土
①唐代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唐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②元朝设宣设政院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③清代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
2、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
3、西藏 民主改革:1959年。意义:废除封农奴制,农奴翻身做主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直通西藏和三条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和青藏公路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青藏铁路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孔繁森实行了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如何看待“藏独分子”的破坏行为
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它破坏了民族团结,给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违背了西藏自古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基本的史实,是不得人心的,注定要失败的。
7、针对当前的西藏局势,青少年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①坚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②坚持抵制过赖集团的分裂行为;③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④努力学习为祖的强大做贡献。
8、百万农奴解放有何意义?设立“百万农奴解纪念日”有何意义,
百万农奴从此翻身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有助于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永远牢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伟大斗争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努力创新社会主义新西藏更美好的明天。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三、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1、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和引进
①氏族阶段:半坡氏族种粟,河姆渡氏族种水稻(最早);②夏商周时期:五谷齐备(稻、黍、栗、麦、豆);③西汉: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种水稻,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石榴、核桃、首蓿传入中原,种桑麻。④唐朝:疏菜新品种出现,种菜,饮茶之风盛行;⑤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到长江流域。茶树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丘陵地区;⑥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蔡推广种植。
2、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1)、水利工程:①安丰塘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安徽);②战国时李冰父子修都江水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秦国);③秦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成一体;④两汉:西汉时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时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⑤隋朝修大运河;⑥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修会通河,通惠河。
(2)、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①原始社会:石器,用耒耜耕地;②夏商周时:知道选种施肥,治理害虫,用青铜生产工具生产;③春秋战国: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推广;④西汉:犁上安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技术,播种用耧车提高生产效率⑤北朝的贾思勰著《齐民要求》总结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⑥唐朝:曲辕犁,简车出现;⑦明: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是农学百科全书。
1、古代的农业政策
①管仲改革:发民生产,富国强兵;②战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买卖,奖励耕战;③两汉: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④唐朝:轻徭薄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⑤元:禁止贵族圈占农田,推广棉花的种植。
2、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政策: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和合作化运动一建立生产合作社;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吸取的教训(启示):①必须不断坚持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要正确认识到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政策的制定要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④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eq \o\ac(○,5)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eq \o\ac(○,6)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建全法制。
3、其他国家的农业政策
(1)、日本:①大化改新,没收贵族的土地定期分给农民,收赋税;②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2)、俄,苏联:①1861改革,农民获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②十月革命,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耕种;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集制;④1921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⑤斯林模式中农业实行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
(3)、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出钱补贴。
4、三农问题:
(1)、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2)、制定农业政策的出发点:维护农民利益,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3)、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走共同富裕之路;②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③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建康发展,使全体人民经济繁荣成果;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如何促进农业业发展(为解决三这农问题提建议)
①加快农业的产业步伐增加农民的收入;②重视农村的教育和医疗建立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③保护农村的耕地;④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⑤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四、中美关系
1、历史上的侵略
①第二鸦片战争《天津条约》;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③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④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曾经的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同组建国际反法斯同盟,共同打败法西期国家。
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敌对:
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②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的安全,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③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原因:①中国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的增强;②国际地位的提交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形势的变化。
(2)、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部分;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意义: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正常化。
5、当今的中美关系:既有冲突又有合作摩擦不断,在曲折中前进。
(1)冲突的根源: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②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合作的原因: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联系加强,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强,双方在经贸方面有着很多的合作前景;②诸如反恐,禁毒,环境保护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需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去应付。
6、如何看待当今的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两国因为社会制度和国家的利益的不同和差异必然会存在着矛盾分歧,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国有着更广阔的合作前景,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强,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的关系,这无论是对美国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的和平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7、如何才能实现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①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②要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③要妥善处理台湾问题;④要加强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沟通和协调;⑤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和交流;⑥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⑦要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8、美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①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②国家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要适时改革。
五、中日关系
1、古代的中日关系
①日本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现在日本的服装,茶道以及建筑仍深受影响,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②倭寇侵挠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2、近代发动的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签《马关条约》;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③1915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一战期间借口对德宣战占领山东和青岛;⑤从1931年开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
3、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菜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如何看待“教科书事件”“车史朗事件”以及日本历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①它反映了日本歪曲,否认侵华战争的史实,美化侵略,是右翼势力抬头企图复活华国主义的表现,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②对此我们中学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要居安思危,要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要发奋学习,振兴中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6、你认为当今中日之间应如何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①日本要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②两国人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环境努力维护和平大局,坚持同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华历史,否认侵华罪行和行为作斗争,保持和发展中日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六、金融危机
1、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最先爆发于美国,延至资本主义世界, 其爆发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2、1974至1975的经济危机: 中东地区提高石油价格导致
3、各国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方式
(1)、美国——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高速;
②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即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内容及作用——见课本;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点的作用:
(1)、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是先河,进一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美国渡赤了经济危机,经济逐渐复苏,为美国后不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2)、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5、各国应如应对本次经济危机
①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同舟共济,共度时艰是唯一的选择;②要保持贸易保护主义;③各国在实施经济敇措施的同时应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复苏。
6、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为才能要积极应对并至且取很多有效的措施。
①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②的平与以展是当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当代世界经济已经实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金融危机势必会影响到中国。
7、面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你认为中男政府应如何积极应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即加强对经济的宏观主,调整,扩大内需、拓宽就业渠道;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七、改革开放
1、历史上的改革
(1)、管仲改革(内容,作用)七上 31页
(2)、商鞅变法
①时间内容影响(P39 七上)
②商鞅变法的启示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揕至使变法者付出生命的代价;(2)改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之一,符合时代需要能推动社会的进步;(3)改革者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要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性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 115)
作用意义:①加速了北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使中原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戊戌变法(八上 33页)
①背景:甲午日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意义作用:有利于资部阶级参政骨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它是一次资部阶级性质的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快了我国近代化进程。
③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单薄又不敢发动群众,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的道路行不通。
④启示:资部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不能救中国。
(5)、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九上 25 120)
①都改变了社会性质;②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1)以国家要发展必须适时改革向先进国家学习,同时要注意保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要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光国战略,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3)、改革中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
(6)、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①是由于农奴制的危机引发的;
②改革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是对农奴的一场无耻的掠夺; ③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不封建战争,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沙皇当制的国家。
(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列宁 1921)
①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②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苏俄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剧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8)、中国的改革开放
①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八下 39)
②对内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农村改革
①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大包干制(包干到户)后来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由贫困逐渐走向富裕。
(2)城市改革(八下 45)
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对外开放(八下 43)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西部大开发)
(3)作用
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以发展,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的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①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十三大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十四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④十五大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建设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实行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大发展生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建设 创新弄国家。
3、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爱国永远是时代的立主旋律,一个民族要强大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基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持改革开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革命领袖价值我们学习的品质
热爱祖和人民,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农业问题,制定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 政府工作的重中之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稳定的合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全国人民奔小康关键中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6、当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②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③联合国的作用;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7、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进行自立创新和事例:
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式;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③有中国特色的社地主义道路的形成。
8、农业政策的高速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1)调整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的合作化运动建立生产合作社;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
(2)启示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要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要适应去生产力的发展。
9、社会主义探索造成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有认识不足;②缺乏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经济规律
10、文化大革命造成严惩后果
造成了严惩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民 遭到践踏,文化遭受空前的浩劫。
11、中学生应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作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渐形成面向未来国际意识。
②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和勇于他新的精神。
12香港、澳门的回归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百年国耻血洗了,我们应以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②港澳回归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正确的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③它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建议
①加快农业的产业 步伐增加农民收入;②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重视农村的教育和医疗建立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保护耕地,注重环境保护;⑤增加农业补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和生产积极性。
八、重要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未期民主推选部落首领可方—— 尧舜禹,禹时期。
2、中央集权制度——①秦朝创立;②以后历代不断加强至清雍正没立军机处发展至顶峰。
3、郡县制——秦创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4、三省六部制——隋创立。
5、五位世袭制——启开始。
6、分封制——两周创立,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7、行省制度——元朝设立的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
8、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完善,明朝八股取土一清1950废除。
九、重要的国际组织
1、①三国同盟和②三国协约
①分别由德、意、奥匈帝国组成(1882);②由英、法、俄组成(1907);③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帝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背景下成立,成立后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了一战的爆发,它也是一战时的交战双方。
2、国际联盟
1920年成立,最先由美国倡导,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但美国并没有加入,成为英法推行自己意志的工具。
3、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①分别成立于1937和1942;②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4、联合国
①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②中国是创始会员国;③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北约.华约①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②形成美苏对时的局面。
6、欧盟——前身是欧共体(1967),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