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225阅读 | 7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半分笑半分泪 上传于:2024-06-05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2.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3.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石 无统计 10匹布 口粮80石 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 饲料10石??农具7石 田租4石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11200钱 总支出:10386钱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4.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启得以一人之虑也……启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材料表明唐太宗 A.强调以法治国     B.推崇民本思想      C.主张民主治国     D.强化君主专制 5.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6.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7.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8.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9.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下列成就属于1953-1956年的是 A.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国 10.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继续维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酝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11.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些做法主要体现出 A.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 12.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 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 C.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推崇 D.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的一致认同 13.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4.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15.“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6.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二、非选择题 17.【贸易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为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与统治者意愿相反,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一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材料二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建立的贸易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18.【民间信仰变化】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9. 【中国劳工与一战】 材料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均出现人力资源不足、兵源短缺的现象,英法开始大规模招募外国劳工。中国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派出约十四万劳工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意在从德国人手里夺回青岛,更希望为中国在战后和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分得一杯羹。驻法三年期间,华工们在战场上从事挖战壕、掩体以及清扫战场等基础性工作,他们以牺牲约3000人的代价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指出“我们想要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在战争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他们还与中国留学生共三万多人日日游行,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摘编自李文彬《一战赴法华工状况及其爱国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法的历史影响。 20.【海权与世界强国】 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及市场的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据马汉《海权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海权与世界强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传承商代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至于乐舞追送功德功能在题干中没有谈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不能说明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诸子百家思想有关联,故A项错误;“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与西方科技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故B项错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说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与近代西方的科技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由材料中汉代农业总收入与总支出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入来源与支出状况,没有具体体现生产技术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自耕农生产技术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由材料中中等自耕农的田租赋敛共946钱,占粮食收入的十成以上,说明政府并未采取轻傜薄赋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代中等自耕农的收支状况,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因而不能得出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启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强调多用贤良,依靠大众,故A项错误;“‘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可得出其“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不可能主张“民主”,故C项错误;“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宋代以文治国,宋人多关注“人事”,关注君臣关系,体现了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故A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皇帝及君臣关系等政治生活,与市民阶层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笔记是对唐宋政治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提倡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他们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万民之忧乐”,都强调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国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方式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不符,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关税与英国协商,故关税降低不是导致材料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政策调整,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国际茶市的扩大不是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题干主要论及国会政治在辛亥革命后实施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反映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的理念,故A项错误;国会政治只是共和制度的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既然国人在辛亥革命后普遍接受了“主权在民”理念,所以“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结论不正确,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7年,故A项错误;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故B项错误;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故C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华约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继续维护,故A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对企业进行改革,故C项正确;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初步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由材料“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体现了法律来源的权威性,材料“保护法律,忠于法律”体现了法律效力的神圣权威,故A项正确;据材料“法律的格式”和“保护法律,忠于法律”可知论述法律的来源和效力而不是法律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雅典法律而不是公民大会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法律而不是公民对于城邦政治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解析】18世纪的法国对世界的贡献主要就是启蒙运动,故A项正确;这时候的法国还是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期才开始,故C项错误;欧洲大陆整体上还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较多,故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故A项错误;由材料整个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故B项正确;18世纪清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