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历史
一、选择题
1. 考古发现,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 )
A. 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 B. 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C. 开始出现“以玉为美”观念 D. 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
2. 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
A. 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 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 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3. 离开了夏商周国家政权的支持,华夏族是难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汉朝,华夏族主体是难以向汉族转变的;而没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隋唐的繁盛和统一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据材料可知( )
A.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脉相承 B.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相互依赖性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4. 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 )
A.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 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5. 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 “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 )
A. 重教化而慎刑罚 B. 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C. 严控基层自治权 D. 着力缓和官民紧张关系
6.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这说明魏源( )
A. 意在“师夷长技” B. 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
C. 最早开眼看世界 D. 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
7. 洋务运动时期,来自顽固守旧派的攻击、抵制和反对往往以坚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为说辞,在长期封闭、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轰开的社会环境下,对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自然有着先声夺人的压力。材料可用以说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B. 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
C.“中体西用”提出的背景 D. 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
8. 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 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 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 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 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9.“投豆选举法”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而实行的选举方法。选举的时候,候选人不用到场,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到了选举日,各选举点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齐出动。“投豆选举法”( )
A. 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B.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 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报告( )
A. 有利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 凝聚国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C. 改变了我国工农业落后的局面 D. 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11. 古埃及君主自称“太阳之子”,君主作为太阳神之子统治世间万物,太阳永无止境东升西落象征着王权永恒。这反映了古代埃及( )
A. 自然环境决定统治模式 B. 社会生活深受宗教影响
C. 君主权力受到神权制约 D. 利用神权强化世俗统治
1.2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 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 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 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 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13.《世界大历史:文艺复兴至16世纪》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时间跨度包括文艺复兴至16世纪末期(1300-1588)的出版,该书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内容有可能出现在该书中的是( )
A.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民欣赏米开朗琪罗作品 B.日本恢复天皇权威并进行了全面改革
C.英国学者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D.北美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
14. 列宁在1918年指出:“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一论述( )
A. 指导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蕴含着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C.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15.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 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 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 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16. 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丁2012年8月26日至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来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观察员国代表等出席了峰会。上述材料反映的会议的召开( )
A. 反映了与会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B. 摧毁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C. 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诉求 D. 冲击了大国竞争的两极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
——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
——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
——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地域分布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基本特征
地域分布
1860—1894年
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期
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口岸。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工业分布不局限于上述开埠口岸,在成都、基隆、安庆、北京、兰州等地均有分布。
1895—1900年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加速期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沿线和东北各开埠口岸,东北工业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
1901—1914年
中国近代工业首次快速发展期
由沿海向内地扩散,东部沿海、沿江区域及铁路沿线区域的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工业城市的附近出现了次一级的工业中心。
1915—1936年
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期
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各城市,尤其是上海、华北、东北、珠江三角洲、武汉等区域工业集聚趋势增强。
——摘编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几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它不是学校,而是朝廷收藏和校勘图书的地方;民间也有书院,是私人用于藏书的地方。唐末,官学衰败,许多士子来到书院求学。北宋初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