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262阅读 | 10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缠绕着我 上传于:2024-07-18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冲刺卷(一) 一、选择题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5.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6.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完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7.《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 8.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9.表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1953~1957年 8017.80 933.21 11.60 1958~1962年 6983.20 833.32 11.9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7.5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10.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1.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约130~约180年)在自己的著作《法学阶梯》中指出:“如果某人使用被寄存在自己处的物品,则在实施盗窃。”这一观点旨在 A. 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 B. 宣扬私有财产的神圣 C. 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D. 完善罗马的成文法典 12.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13.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A.不利于欧洲社会的进步          B.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15.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 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 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6.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 【中外古代法律】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两千年前的秦王朝,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凭借前人记述: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个王朝暴戾无道……两千年前的秦汉法律,史料所见更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是法制落后、人重法轻?还是历史长河漫漫,史料湮灭不全?两千年后的我们难以一窥真相。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三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法律与罗马法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对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18. 【现代中国军事科技】 材料 1946年夏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定了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经济建设方针,要求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能够制造包括像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在内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的工业体系。由此,发展原子弹、导弹成为国策。 核试验成功后,叶剑英强调:“我们手里有了核武器,首先作为一种政治武器,用来打破敌人的核垄断、核讹诈,用来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来说,我国政府已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有多少原子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 ——摘编自张静《核武器与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领导人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导人不同时期核武器战略思想相同点。 19. 【两次世界大战】 材料 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它们也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宝和哈布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都是短命的。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加强形成了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诸幅员辽阔的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战后不久全球两大著名的发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产生的相似影响。 20.【社会变迁与历史学】 材料 民国时期,恰逢乱世,人们又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 ——摘编自风凰网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困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据材料“墓葬中的青铜礼器”表明是墓葬品,墓葬品不能反映当地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青铜礼器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表明政治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崩溃,故C项错误;礼器是等级体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据材料“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故选D项;根据材料“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强调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未涉及农书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中枢机构权力变化而不是清廉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所学,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官员的政务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化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推知书院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和结合朱熹属于理学、陆九渊属于心学,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C项错误;南宋书院的繁荣体现了理学的兴盛,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据材料“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可知由于鸦片战争外敌入侵国体观念由国家体制转变为涉及对外国家体面,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可知是清朝官方记载而非历史学家解读,故B项错误;据所学,1840年前后仍然是清政府执政,政权没有更替,故C项错误;现代概念中国体指的是国家的性质,据材料“国家体面”可知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脸面,落后于国际外交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刘师培和康有为很明显并不是新旧学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可知,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据表格可知从1953—1957年到1958—1962年,农业收入减少,农业税收比例增加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出现问题,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化建设初期的资金来源于农业,故B项错误;据表格可知完成三大改造后的1958—1965年农业的收入下降,故C项错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涉及粮食的消费,材料体现农业的积累而不是消费,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解析】材料主要反映海外移民的发展和政府的人才政策,没有论述国内的技术人才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可知新移民归国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材料“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