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历史
一、选择题
1. 下表是关于传说中的神农氏进行谷物种植及种植工具使用的相关记载。这些传说( )
出处
传说记载内容
《白虎通德论·号》
神农作耕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岛之人乃知谷食
《易传·系辞下》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A.证明了神农氏时期农业模式的变化 B.体现出家国一体政治形态已形成
C.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 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2.如表为“西南夷局部地区(今贵州省)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统计概况”。这说明这一时期( )
时代
墓葬数
铁器数量
备注
战国晚期
20座
16件
没有农具
西汉前期
140座
80多件
有锨、锸、斧等农具
西汉中后期
70座
数百件
大多数为各类农具
A.个体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 B.南方丝路助推冶铁技术的传播
C.中原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3. 唐中期以后,社会上“逃户”现象日益严重,“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以至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这( )
A.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B.促进了租庸调制的推行
C.表明弃农经商之风盛行 D.导致了国家管控力减弱
4. 元代驿站的设置,东至鸭绿江以通高丽全境,北抵西伯利亚,南达大越,西经今甘肃、新疆远及波罗的海和波斯湾。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自安南大罗城(今越南河内)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 B.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5.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万历十九年则将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若干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定为唯一方式;天启年间,朝臣进一步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这反映了( )
A. 内阁首辅权力变大 B. 廷推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C. 科道影响内阁人选 D. 皇帝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8.洋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为官商“权限必须分明”,但强调“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企业“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这反映洋务派( )
A. 经济理念仍囿于传统 B. 顺应了近代化潮流
C 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 D. 强调规范管理企业
7. 进化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比较盛行。但在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式微。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主流思想已发生变化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践的失败
C. 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D. 政治环境推动社会改造新探索
8. 晚清时期,不少华商轮船“悬挂洋旗为护符”以避免政府勒索。20世纪初,这一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下表反映了1907-1908年广东税关调查船舶国籍变更情况。20世纪初华商轮船改变国籍,该现象可用来说明( )
船舶登记国籍
1907年(艘)
1908年(艘)
中国
142
248
英国
47
5
法国
48
12
德国
2
1
美国
1
2
合计
240
268
A. 民族资本主义实力大增 B. 群众性爱国运动影响扩大
C. 近代国家利权得到维护 D. 清政府剥削程度日益减弱
9.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 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 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 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11. 随着罗马领土的不断扩张,希腊城邦与希腊化国家纷纷讨好罗马。罗马在学习希腊文化的同时,却对希腊的民主政治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希腊式公民投票是“暴怒中的群氓的举手和无约束的喊叫”。这反映出(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寡头政治有助于国家政局稳定
C. 罗马治国理念具有务实性 D. 民主政治导致了希腊城邦衰落
12.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
A. 哥伦布航海因未获得黄金而失败 B. 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C. 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 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13.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 )
A. 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 B. 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
C. 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 D. 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14. 20世纪初,列宁称之为“亚洲觉醒”的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如表为这一时期亚洲主要国家的革命主张与实践。据此,对“亚洲觉醒”的共性理解正确的是( )
国别
革命主张与实践
中国
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菲律宾
明确提出了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在革命过程中事实上建立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印度
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纲领,把印度历史上一个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西瓦杰作为司瓦拉吉的象征,还主张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采取联邦共和政体
A.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出现 B. 体现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C. 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D.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5. 1922年华盛顿会议刚结束,日本军部便在帝国国防计划中将美国列为假想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而美国也在1924年制定针对性方案,实战性更强。在这种氛围下,国联几次裁军努力都无果而终。这说明( )
A. 美日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 B. 美国放弃“门罗主义”
C.“全体一致”的原则失效 D. 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
16. 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 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 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 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1287年成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际,由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家长制家庭没有像雅典那样分化为个体家庭,氏族部落内部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但是阶级分化并不十分明显。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