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历史》专题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用一课时完成。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练习作业、课后反思等七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重点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3)教学难点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横向地位 属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横向关联的内容有必修一《辛亥革命》必修三《顺乎世界之潮流》
纵向地位 上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下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内容分析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4)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高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波动以及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意义,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并能联系后世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客观全面的评价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优势
思想政治课已经学过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商品劳动力市场等经济要素。
当代中国经济格局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民族工业的兴起。
2劣势
因为高中学生在初中较少接触到近代民族工业的知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该内容知之甚少。
因为涉及到经济学上的理论和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很多学生不易接受该内容。
因为是经济史,相对于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而言,趣味性不高,所以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 “创设问题”教学法。
2学法
学生合作探究法。播放视频,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归纳总结获得认识:了解—理解—见解。
3教学手段及依据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学生利用“课前提示”预习
2【导入新课】
导入:
右图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围着织机织布的多是家庭妇女,男子主要从事农业耕作,从而体现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自然经济的典型特征便是“男耕女织”。鸦片战争使中国家庭纺织业中的纺与织相分离,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因为什么而开始解体?解体的过程中,中国又产生了哪些经济成分?各有什么特点?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专题二的导语部分,找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五个阶段。
产 生 :19世纪60、70年代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短暂春天 : 一战期间
短暂发展 : 抗战前夕
巨大打击 : 国民党统治后期
多媒体展示:
播放《天仙配》片段,(投影)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教师提问】通过阅览上述歌曲、投影,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教师】回答的很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探究一 经济结构变动之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5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材料二:
SHAPE \* MERGEFORMAT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量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从福州官员的奏称中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教师】看材料思考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解体的?
【学生】开始于鸦片战争。
【教师进一步设问】开始于什么区域?
【学生】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质疑】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归纳】 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探究二 经济结构变动之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商企业(外国资本)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中国开办的企业简表
时间
地点
国籍
企业名称
1843
香港
英
阿白丁船坞
1843
上海
英
墨海书馆
1845
广州
英
柯拜船坞
1845
宁波
美
美华书院
1846
广州
美
丹麦岛船坞
【教师】现在分组讨论探究一下问题: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时间地点行业国籍?
【第一组】:时间:鸦片战争后
【第二组】:地点:东南沿海
【第三组】:行业:主要集中于船坞业
【第四组】:国籍:主要是英国美国
探究三 经济结构变动之三洋务经济的产生
多媒体展示:
(1)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分析性质
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企业,总局及下属所有局、厂要受总督、巡抚的控制和监督,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资料归属和经费来源?)
【教师设问】看ppt材料,分析洋务经济的性质
【学生】:政府拨款,属于官办
【过渡】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总局设有“健丁营”及刑具、大牢,对工人实行军事管理。(管理模式?)
【进一步设疑】:和现代企业管理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封建衙门式管理
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面向市场。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每月的经费开支中“洋员匠薪”、“监工、总办薪水” 等项占全部经费的60%以上。一般工人杂役几乎没有报酬,仅有一定的伙食、口粮。——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生产目的?)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产品不投放市场,分配给军队使用,不考虑经济利益
【学生】:江南制造总局 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
【教师点拨】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此,它的生产不计算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江南制工厂造总局的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大权操纵在封建官僚手里。
(2)【教师进一步设问】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在性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性质不同。
军事工业,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管理机构也是封建衙门式的,基本属于封建性质的企业。
民用工业,生产目的是获取利润,管理形式是 “官督商办”,甚至于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股份制”的管理形式,属于与封建政府联系密切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4、洋务运动的影响: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原理:
A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 B辩证法原理 C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
探究四 经济结构变动之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多媒体展示
材料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鸦片战争后到1894年,外国在中国的制造业约有80家,投资额约合2791万元,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合2643万元。两项合计5433万元。
材料2: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课后思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教师设问】
(1)俾斯麦所言“归而行之”与“购而用之”,分别指中日两国的什么重大事件?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2)从俾斯麦的介绍来看,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日本侧重于制度和文教,中国侧重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
(3)俾斯麦预言“三十年后”的强弱之分在什么时候得到体现?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围绕甲午中日战争展开
说明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命运的
【备注】:该设问综合性较强,时间空间跨度大,对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
探究五: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教师设问】
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得到了初步发展?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必修一思考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下面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SHAPE \* MERGEFORMAT
4【重难点突破】
重点突破: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方法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31页,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教师适当提示。方法之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创设三个探究:探究一 经济结构变动之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探究二 经济结构变动之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商企业(外国资本)出现探究三 经济结构变动之三洋务经济的产生。探究中包括多媒体展示,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质疑,教师进一步设问,过渡,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总结。通过师生互动创设情境等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
难点突破:民族工业兴起的意义影响。方法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明确民族工业兴起的意义。方法之二: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