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

78阅读 | 3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1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2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3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4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5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6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7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8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9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10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11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12页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婉言惊鸿 上传于:2024-06-13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余/闻之也久 7,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 (二)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 居数月,其马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