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

283阅读 | 9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第1页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第2页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第3页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诗意仙女温酒书生 上传于:2024-07-16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  来源:《上海致公》2007年第1期  作者:王焕芝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的80%以上,东南亚各种形式的“华文教育”在整个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及所面对的教育政策都不尽相同,但是东南亚各国在开展华文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了解并熟悉这些共同特点,将有利于我们预测未来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方向,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向世界。   一、教育政策的特点   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政策各有不同,其中,马来西亚实施的“一种语文、一种源流”教育政策,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实施“宽松”的教育政策,新加坡实施“双语”多种源流的教育政策,而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的华文学校没有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   尽管各国采取相应政策的背景不同,但是华文教育在各国地位的逐步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方面得益于华侨华人人数的众多,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日趋重要的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各国国力各不相同,加之在制定华文教育政策时,也都不无例外地选择了保护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同时兼顾了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教学和掌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对华文教育的分配差异。   二、教育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办学层次比较齐全,华文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即在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中较普遍,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汉语,也包含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东南亚华文教育中的高等教育也有所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创办南方学院,是华族创办的一所三年制大专。近些年来,马来西亚政府也已承认马华公会建立的大专学校——拉曼学院的大部分文凭。同时马来西亚大学也设有中文系,是马来西亚华文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1980年,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两校的中文系也合并为目前的中文系。近年来,从未开设过华文课程的泰国高等学府也陆续增设华文课程。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也增设传播学院,以培养华语新闻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纷纷派华文学校优秀学生来中国高等学校学习,进一步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华文高等教育的发展。   华文教育在各国的办学模式(形式)各异。比如马来西亚主要实施母语教学;在柬埔寨则以补习学校为主;在菲律宾和泰国以纳入国民体系的华文学校为主;在菲律宾,华文教育沿袭侨教的学校模式,因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是摆脱不了华侨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些形式各异的办学模式,与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华族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决定了华文学校的地位。   三、教育对象国际化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华文教育的发展,世界上已有广泛的非华人学习汉语。现今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老挝的华文学校,以及缅甸的华文佛经学校,都有当地其他族裔子女在校就读。有数字表明,在东南亚众多的全日制华文中小学和幼儿园中,非华裔的学生一般占30%左右,50%以上的也不鲜见。   此外,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学生成分带来变化,一些新移民或中国驻外机构人员的子女随父母至此,也会到当地的中文学校就读。华文教育界对这种教学对象多元化的局面无疑是欢迎的,尤其是积极吸纳非华裔的加入被认为是顺应形势之举。   四、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   目前,除马来西亚外,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华文只是作为一门科目或选修课设置,教授华文的时间每周约为300—600分钟不等。   马来西亚的全日制华文学校都划出相当的课时来教授当地语言和英语,一些学校还增设了技术和职业课程。有条件的中文学校,还不定期地开办数理化补习班,为准备在主流社会升学或就业的华裔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这些学校鲜明地体现出“服务华人”的精神。   菲律宾华文学校的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媒介、教材以及学校设施,全部遵照教育当局的规定。不同的是,华文学校获准在政府教育当局规定的课程之外,多开一门“华文”选修课,每天可上华文课120分钟。从理论上讲,华文学校从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变为只设华文选修课,其性质己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和民族的原因,菲华人仍把这门选修课等同于原来的双重课程。所以在课程模式上仍保留着当年双重课程的框架。他们在这120分钟的课时里大做文章,设置了华语、综合、数学等课程。华文学校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化,逐渐形成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学校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   出于对提高语言教学的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生源等现实问题的考虑,以及为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给华人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之长远目标的实现,海外华文学校对于文化活动的重视有增无减,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有所丰富和创新。一些学校已形成了语言与文化并重的二元教学模式,并成为学校的特色所在。   (二)教材   东南亚华文学校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有许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其最大特点就是“本土化”不够,具体为:程度过于艰深;内容上脱离当地华人的具体生活状况;宣教目的过于显露;与当地师资、课时等客观情况未能很好配合;未考虑到某些地区的特殊要求;装帧、印刷嫌粗糙。   即使是这样的教材,种类也十分有限,东南亚华文学校的选择面很小,这与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繁荣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另一突出特点是教材内容陈旧。几十年来华文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教材的内容却鲜见调整。如在菲律宾,华文学校一直延用20世纪60年代的教材,过分强调道德训练、中华文化的传播,忽略语言教学应有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语言   “二战”后,华文在许多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