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

132阅读 | 5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1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2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3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4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5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6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docx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脾气 上传于:2024-05-21
“互联网+ ”时代下的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构建 当陶东风先生的文章《拒绝有技术的野蛮人》被高频讨论时,其所谈的大学精神与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等之间的张力也促进了我们的自省。大学精神是承载大学理想的一种深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校园文化是存在于其中的所有主客体长期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程序,亦是一种心理场。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中原有的心理程序逐渐松散,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因此,我们只有深刻剖析校园文化的潜在价值,反思现有网络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才能推进现代网络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校园文化与主体认同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根,也是大学除知识化人外的第二个育人本体。如果按照洋葱模型分析,校园文化由外到内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3 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浅层的介质,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入口; 制度行为文化是主体( 教师和学生) 在教与学活动中建构的意义形态,也是人之存在的一种价值验证体系; 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态度、价值等的认同,也是主体的一种意向性反应。因此,校园文化是大学的内核,也是主体间的一种精神纽带。但校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