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
话题作文快速拟题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以“树”为话题,可记叙为主——一《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小桃树》;可议论为主—一《给我一片绿阴》、《植树,生存的希望》、《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拟题技法。如:以“语文课”为话题,或激情感受,《多味的语文课》;或发挥想象,《虚构语文课》;或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或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又如.以“手”为话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
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新颖鲜活,过目不忘;《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与《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对比鲜明,各显其妙;《“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别出心裁,饶有情趣:《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杂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令人耳目一新。
四、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题目,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题;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作题——《自从有了你》, 《世界变得好美丽》;以“同学”为话题,可《长相忆》,因“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写老师晚年坚定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用这种方法作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帅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可以违反常情,如《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天价的花生米》等;可以借用数字,如以《1 、3、5》为题,抒写音乐情怀;可以展开想象,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人脑电脑世纪之辩》等、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记叙文“无中生有”三法
中学生作文最头疼响问题是普遍感到材料匮乏,无法可说。怎样从贫乏的材料中找到突破口,于“无”中生“有”呢?
一、配景。变寻常为独特的武器。平原地区突兀的一座小丘会成为人们登高远望的游览胜地,久渴之后的一杯白开水会给人甘甜滋润的感受,颠簸在汹涌巨浪中的一叶小舟方能显出英雄本色……这些都在于有关事物的身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因此为普通的事情设置一个特殊的背景,往往能起到化凡为奇的效果。今天的猪肉价格上涨、爸爸扛惯了煤气罐、奶奶天天嘱咐我“骑车小心点”、妈妈和爸爸吵了架、老师又敲了我的头、奶奶逼着我吃已发了霉的月饼……在生活中这些是普通寻常的小事,但如果为其设计这样的背景:菜篮子工程在有关部门的管理上走了调、一贯身强力壮的爸爸今天生了病、我在奶奶的嘱咐声中撞了车、除夕夜爸爸妈妈为给谁送什么样的年礼吵架翻脸、法律课上正在讲《未成人保护法》的老师敲打我的头、瞎眼的奶奶将珍藏逾月的月饼拿给我吃……普通的材料往往便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新颖脱俗的主题。朱自清《背影》,正是因为父亲设置了家庭生活、个人处境、攀爬动作、晚年境况四个方面的“艰难”的背景,才使父亲那个笨拙得甚至有点滑稽可笑的爬栏背影有了感人至深的魅力。
二、反刍。变平淡为多味的秘方。反刍,即倒嚼,指牛、羊、骆驼等把粗粗吃下去的食物再回到嘴里细嚼,最终使草变成构成其躯体的营养物质,牛还能使之变成美味的牛奶。对生活中出现的看似乎平常的细节,要像动物反刍一样,从各种看似乎常的细微末节入手,仔细品味一人一物一情一事,反复咀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挖掘个中意义,发现丰富美丽的色彩。如从逢年过节父母盼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的角度体会浓浓的父母之爱,从过年儿女们送年礼给长辈反思其平时是否尽孝道;从大摆筵席办婚事者的笑容中寻找其疲惫和无奈,从为亲人大操大办丧事者的眼神中推敲其可能存在的非孝道性思想动机……这样,才能从原本很平淡的材料中找出深刻的内涵,写出有意义的作品,如鲁迅《一件小事》,仅从车夫扶起被碰倒的老女人这一微妙的举动中使反思出我灵魂渺小、车夫正真无私的主题,可见善于捕捉生活中悄然逝去的点滴浪花,不断反刍其中的寸味尺意,能够引发写作灵感之泉。
三、着色。变无意为多情的良方。着色,即为有关人物事情涂上特定的感情和色彩,使之随物赋形、因人生情。“蜡烛有心为惜别,伴人流泪到天明”,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本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如果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一瞧,事物便像这蜡烛一样具备了不同的色彩,因此浓烈细致感情的映照会使事物人格化、情感化。一条日日走过的路,高兴时只觉其短,忧闷时愈觉其长;蝉的长鸣使人烦燥不安,在鲁迅儿童玩乐的百草园中则是美好的景象:同样是周末,有人嫌闲着无聊,不如看书、写文章好,有人嫌看书、写文章苦,宁愿闹得无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不同情感的投射、笼罩下,任何客观存在都会发散出各种各样的色彩。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事实上当时秦淮河是独具昏暗,但作者却因美好的心情而赋以美丽的色彩,把秦淮河写得美妙无比,感人至深。
当然,为客观的人、物、情、事定情着色,须注意不可牵强附会夸大其辞,而应合情合理。“为赋新诗强说愁”,为赞美老祖母而去写她“白白胖胖的手”,写她一笑脸上露出两个酒窝都是不合情理的。
巧妙组合,一样材料两样效
如果说选材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组材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的。相同的砖木,因为建筑师组合技巧的不同,就出现了各呈异彩的房屋造型。作文也是如此,同样的材料,因剪裁组合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的来说,记叙文在组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疏密有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问题。譬如写一个人,必然要通过几件事,如果每件事都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势必冗长,不仅时间和篇幅不允许,而且也会让读者生厌:如果件件都粗粗略过,那人物又不丰满。我们可采用详写一件,略写一件,再概写几件的方法,这样,就疏密有致相得益彰了。有篇题为《老师,你听我说》的中考作文就是这样组织的。作者先详叙了一件老师教育“我”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的事,然后略写了一件老师批评“我”说谎的事,接着再用一组排比句,概写老师其他方面的事迹:
老师啊,你时刻都在实践你的座右铭——“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文体活动时,你和我们一起打球、下棋;在你家里,你和我们谈南极站探险,侃世界杯足球;当同学们病倒时,你送他们进医院;当有人想辍学经商时,你又是那样循循善诱。
这样一补充,老师的形象丰满了,但又毫无冗长之感。
概写的方式,除了运用排比句,同学们还可模仿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白草园的那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概写,这样,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二、大胆舍弃。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总要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可有的同学却故意略去其中的一个环节,文章反而更精练了。如有位同学写“我”与爸爸妈妈怄气,发脾气、使性子,终于得到一套新衣的经过。作者开笔就直接插入事情发展过程的叙述:
我一脚踢开了房门,妈妈关心地问:“蒂儿,回来了?”真是明知故问!我径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大叫:“妈妈,衣服买了吗?”其实刚进门我感觉到,衣服肯定没有买。
这个开头用一“踢”字单刀直入,至于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承诺买衣给“我”的则一概略去了。这样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逼”的氛围,于是逼得妈妈唯唯诺诺,逼得爸爸惭愧不安。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套新衣服后,才从他人口中得知,衣服是爸爸借钱买来的,“我”感到了无比歉疚。试想一下,如开头从买衣的起因絮絮道来,那文章能如此一气贯通吗?
开头可省,结尾也同样可省。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在车夫的影响下》的作文,写他骑车撞倒了一位“阿婆”,本想一溜了之,这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鲁迅笔下车大的形象。文章结尾写道:“雨开始往下酒,我向阿婆走上……”
这个结尾何等简洁!至于如何关心、护理阿婆的事已不是本文的重点。作者在此戛然而止,既突出了“影响”,又留给了读者想像的空间。
三、自然过渡。要使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就得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这是文章组材不可忽视的问题。
过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词,如“最”、“当然”、“不过”等。有的是一个单句,如鲁迅《藤野先生》中的“到别处去看看,如何呢”。有的则是一个起着承上后下作用的复句,如有位同学在他的《我和书的故事》中先写利用课余时间攒钱买书的经历,后写了课外书对他课堂知识的学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间的过渡句是:
“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它对我学习课内的知识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还有的是以一个小段来起过渡作用,如有位同学在他的《读父亲》一文中先用一组排比句写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关心和教育:“当我第一次摔倒时,父亲教我自己爬起来,我从父亲那里读到做人要坚强;当我不屑一顾于桌上的饭菜时,父亲带我走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火柴的雪夜,让我领略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当我第一次背上书包走进学校时,父亲给我讲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要我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就这样,在读父亲的过程中,我逐渐长大了。”但是,“我”并不是一直这样顺从父亲的,“我”也有过对父亲的误解和厌烦。怎样过渡到下一个层次呢?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段:
可是,当我认为自己经长大的时候,自以为己经读懂了父亲这本书后,我对父亲产生了隔膜,我不再认真读透父亲的每句话。然而,那一次却让我刻骨铭心地明白了我的无知和浅薄。
有了这样一些过渡,文章就上下勾连,浑然一体了。
上面我们是从内容的角度谈了组材中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再从形式的用度谈谈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
倒叙设悬式。这种方式就是先把故事的结局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