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
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
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
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从我国当
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风险问题,
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思路主要有三,其一是改造旧的农村
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农
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农村集体组织和政府也相
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形成专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就
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费。其二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建立相应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其三是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
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水平、筹资和管理的完全对接。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
但农村人口一直是我国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农村人
员享受到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帮至经济建设的
重要环节。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建
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
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是
和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人口
及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的医疗风险问题,至今缺乏统一的认识,
更不用说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自80 年
代以来出现大幅度滑坡,使 90%%左右的农村人口成为游离在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自费医疗群体。
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农村提供医疗保
障是国家职能的基本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
建立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和脱贫,有利于经济建设。农村地
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
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
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
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
既然建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
目前我国是否具备相应的条呢? 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阶段性,最初只覆盖城
市的雇员和公务员,随后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条成熟后
才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鉴于此,加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制度的失败,从而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没有建立农村医疗保险
制度所需的财力和可依托的组织机构,因此反对在农村地区开
展医疗保障。但有关实证研究分析表明: 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
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但在
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条
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教训。
我国自 198 6 年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农村开展了一种新的称为
“合作医疗保险”的社区保险项目的试点工作,到 1998 年末
我国已有 712 个县建立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践证明,农村
合作医疗保险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农民群众通
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虽然该制度在具
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
难点问题,从而大部分相继解体,但在苏南、上海地区依然保
存,并发展了农村劳保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村
医疗救助等多种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从而在正、反两方面为
新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其次,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提供了经济基础。收缴医疗保险费用难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
致命伤。但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