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届高三政治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卷,突出基础知识、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比较全面地反映高考测试的要求,特别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等能力考查。试题有层次、有梯度,体现了江苏特色和课改精神,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为二轮复习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自然数据
总分均分
客观均分
主观均分
34题1问
34题2问
35题1问
35题2问
36题1问
36题2问
37题1问
37题2问
37题3问
全市
84.3
54.1
30.2
3.7
3.6
3.1
3.7
3.0
3.6
3.0
3.3
3.2
难度系数
0.71
0.82
0.56
0.61
0.57
0.55
0.53
二、试卷特点
⒈注重双基考核,强化核心考点:
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点覆盖分布合理,知识的考查灵活、全面。如:第9题考查“政协”,这就是一道基础题,但考生必须在理解“政协”职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出答案;第11题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直接源于教材。
有些易混、易错点平时考生如果不注意总结,将直接影响得分,本次考试作了重点考查。如第8题“依法行政”;第9题“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 第14题“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第31题“主要方面与主要矛盾”等。
⒉贴近生活主题,凸现江苏特色:
试题在材料编制上形式多样,图表并茂,所选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热点问题及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如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发展问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神七”、 网购陷阱、改革开放30年、“山寨”文化、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渗透、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生活。
09年《江苏考试说明》规定“试题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试题第9题考查江苏省“两会”;第13题考查江苏“家电下乡”,引导考生关注家乡发展。
⒊强调思维品质,重在考查能力:
试题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等能力考查。试题避免将机械记忆的基本素材直接呈现给学生,加大了考生依据图示和文字材料获取、解读、加工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第19、32、35、37题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⒋体现课改精神,追求“三维”目标:
试题结合当前时政热点,突出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具有创新性,给了考生多角度、开放性回答的机会,坚持知识、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考查考生对现阶段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较好地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的表格题,第35题图片题、37题的漫画等有创意,设问新,能充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卷分析
(一)单选题
1.1-6题的纯时事内容考查。
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热点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外交等识记和掌握。本次调研测试反映部分学校和部分考生对时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失分。
时事复习应对策略:
⑴做好量的积累。平时加强对时事资料的积累,指导考生对一年的时事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归纳综合,如把内容分为国内、国外时政两大类,再根据其性质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
⑵重视质的升华。既是时事政治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重点问题,往往是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重点。我们注意把所学知识与时事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的实际能力。
⑶注意习题检测。把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材料,编写成检测题进行考查。题型可分为选择、填空、表格、判断改错、简要回答、材料分析等。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引导考生在时政复习中突出重点、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2.其他典型错误
第11题,错选主要集中于D,是考生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到位,导致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种情况是造成选择题失分的最主要原因;
第12题,错选主要集中于C,主要是考生审题不仔细,对题目的设问,分析不准确;
第14题,错选主要集中于D,主要是考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这一点不清楚;
第18题,错选主要集中于A,该题考查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对这一理论考查过多遍,但仍然有考生没有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重要考点;
第24题,错选主要集中于A,部分考生只注意“活水”而忽略“源头”,语文知识面狭窄,鉴赏能力低,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而错选;
第26题,错选主要集中于A,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没有发现该选项是错误观点;
第31题,错选主要集中于B,部分考生仍然不能区别“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第33题,错选主要集中于A,部分考生看到“改革”没想到“辩证否定观”。
反思:选择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平时虽然考过、强调过,但考生课后缺少反思,没有及时总结,考生如果能对错题归类整理,效果会好很多。审题能力还是考生存在最大的困难,要教会考生如何理解题意,找准关键词,教会考生灵活运用排除法、逆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二)主观题
34题第(1)问:“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网购陷阱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本题以网上购物为背景,考查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点。
侧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经济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失分原因有:
一是答题不够全面。
如绝大多数考生谈到 “市场经济的弊端”,但部分考生不能想到“法律法规”,部分考生忽略“政府监管”。
二是多角度思维训练不到位。
如部分考生没有分清行为主体,发散思维不够,部分考生回答解决办法时,只从国家一个层面。
34题第(2)问:“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工商局工作人员言行”。
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等知识点。
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失分原因有: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典型的如:政府应“依法行政”,很多考生答成“依法执政”,没有掌握两者的区别;部分考生认为立法的主体是政府;部分考生把党的知识写进来。
二是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没有认真审清设问,导致知识运用错误,题目要求“评析工商局工作人员言行”,部分考生答题时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角度回答,说明其获取信息不准,主体把握不到位,显然未能吃透设问的要求;部分考生未读出试题在法律方向的隐含信息,没能想到“完善法律法规”这一点。
35题第(1)问:“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阅读上述两幅图片后你的感悟”。
本题以“神七”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背景,考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点。
本题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图片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否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失分原因有:
一是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
此题答题过程中,“创新”的得分率比较低,“民族精神”或“爱国主义”的得分率较高;部分考生一味回答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特点及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功能;有些考生答题关键词不全,如“爱国主义”写成“爱国”或“爱国情感,爱国精神”。
二是思维单一。
有很多考生答题思路比较窄,不能多角度分析问题,甚至有些考生通篇分析“民族精神”这一个知识点,或只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这类答案虽然写的很多,但最多也只能得2分。
三是不看设问的指向范围。
少部分考生写成哲学观点“价值观”;部分考生从哲学和政治生活角度答题,答案不加限制,信口开河;个别考生不用政治术语,讲大白话。
35题第(2)问:“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意在通过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考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等知识点。
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失分原因有:
一是审题不清。
题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入手,但不少考生在解答时运用了唯物论、认识论、联系观、矛盾观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基本功不扎实。
二是答题不规范。
部分考生从头到尾只有一段话;哲学简答题要求原理、方法论及材料三者有机结合,但有些考生只有原理、方法论或只有材料。
三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理与方法论互相混淆;二是部分考生重要原理内容写得不够准确,最典型的是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36题(选修题)第(1)问:“请比较中美两国政体的区别”。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否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试批发现考生该问回答不够理想,于是将答案分值降低为6分。
失分原因有: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考生对课本知识点记忆不准,少数考生把“国家的管理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相混淆;对美国的政体名称不是很清楚,或者中美两国的政体名称不对应,运行原则不对应,政体名称和运行原则相混淆;部分考生将我国政体写成是“人民代表大会”或“民主集中制”,对我国政体这个基本内容不明确。
二是考生答题条理不清,层次感不强。
知识简单堆积、罗列,不能从经济基础,阶级实质,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整合。
三是答题不规范。
部分同学字迹潦草,没有将答案段落化和序号化,有极少数考生可能答案写错了地方,看见箭头指向,但区域内没有答案。
36题(选修题)第(2)问:从上述比较中,你对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政体有何认识?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政治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失分原因有:
一是考生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本题考生得分情况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得满分6分的考生较多,也有少量考生审题不清,得零分。
二是学科语言表达不清楚。
白话文,自己的语言充斥答案之中,造成写的很多,得分很少。
37题(探究题)第(1)问:〔探究〕航行中的上述船只,可能会有的结果,用《经济生活》知识佐证。
本题以当前的金融危机为背景,考查了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等知识点。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漫画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否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否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