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能
1.阳性强化法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的方法。工作程序: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基本原理:行为是后天习得,一个习得行为如果能够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这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是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广泛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2.合理情绪疗法(RET)工作程序:(1)心理诊断阶段。找出ABC并向求助者作出解释,使其相信其问题根源是信念。(2)领悟阶段。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之达到三种领悟(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付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使之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苏格拉底辩证法/产婆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使求助者在想像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强烈的情绪反应。*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家庭作业(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4)再教育阶段。巩固治疗效果,进一步摆脱院优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基本原理: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部分,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达到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简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咨询师角色: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
心理测量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测量与测量量表
1.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包括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
2.数字特点(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3.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
4.好的单位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
5.量表的定义(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能表现事物的属性,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6.量表水平或分类(命名、顺序、等距、等比)
7.心理测量一般属于顺序量表
第二单元 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
1.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2.心理测验的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3.所谓行为,系指个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智力和记忆等)和个性等。
4.所谓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即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5.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人特定心理特质的一组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6.心理测量的最终目标不是对行为样本的测量,而是通过行为样本的测量来预测被试以后将会出现的行为.
7.取样研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即不是任何部分都可代表全体. 构成样本的行为应当是系统的,有理论思考的;不可能包括所有可用来测量或定义某种心理特性的具体行为;因此,心理测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行为样本的代表性.8.只有在全部了解行为样本的意义以后,才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9.标准化(测验编制、实施、记分、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
10.测验内容的标准化(施测条件的标准化、测验情境,指导语,测验时限、评分规则的标准化、测验常模的标准化)11.测验的性质
(1)间接性。通过测量外显行为来推断内隐的心理特质; (2)相对性。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是在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中做比较;
(3)客观性。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评分计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分数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第三单元 心理测验的分类
1.按测验功能分类
(1)智力测验(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
(2)特殊能力测验(多为升学、职业指导以及一些特殊工种人员的筛选所用)
(3)人格测验(主要功能就是按这种要求对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验)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通常为文字项目组成,由文字说明做法和作出回答)
(2)操作测验(多由实物、图片、模型之类的直观材料制作组成,测验也多以操作方式进行)
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
(1)客观测验(有结构的)(凡是测验中提出的刺激词句、图形等意义明确,只需受试者直接理解,无需发挥想象力来猜测、遐想的,都是有结构的测验)
(2)投射测验(无结构的)(提呈的刺激无严谨结构。例如:一句未完成的句子,一幅模糊的墨迹图,或主题不清楚的图画。这些均称无结构,或者说,结构不严谨。受试者作出反应时,一定要凭自己的想象来加以填补,使之有结构,使之成为有意义。在这过程中,恰好投射出受试者的思想、感情和经验。所以又称投射测验。
4.按测验方式分类
(1)个别测验:一对一
(2)团体测验:一次多个被试,可以一个主试,也可以多个主试
5.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作为测验
(2)典型行为测验
第四单元 纠正错误的测验观
1.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及智力测验。2.正确的测验观: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第六单元 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1.高尔顿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便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可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高尔顿也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积差相关法,这使判定心理测验的信度、效度和进行因素分析成为可能。
2.卡特尔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中。
3.1905年,比内、西蒙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4.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2)团体智力测验;(3)能力倾向测验;(4)人格测验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
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
1.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2.测验编制者常模的选择: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3.常模团体的条件:
(1)群体构成明确界定
(2)常模团体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样本的大小适当(常模样本的容量:总体的数目。经济、实用、减少误差。一般情况,最小样本为30 ~ 100个。要是全国性的常模,一般地要求有2000 ~ 3000人为宜。样本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
(4)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5.取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随机表、编号随机)
(2)系统抽样(k组距=N/n)无序、无等级
(3)分组抽样
(4)分层抽样
6.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通常所说的常模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一般常模、特殊常模)第二单元 常模的类型
1.发展常模
(1)发展顺序量表(葛塞尔发展程序表、皮亚杰守恒概念)
(2)智力年龄(比内-西蒙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3)年级当量
2.百分位常模
(1)百分等级(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2)百分点(百分位数)计算分数
四分位数(25%、50%、75%)和十分位数(第一段1 %-10 %)
3.标准分常模(z分数、Z分数、T分数、IQ<离差智商>、标准九分数)
4.智商
(1)比率智商
(2)离差智商
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
斯—比测验的智商分布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6
第三节 测验的信度
1.信度的定义:心理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系统误差不影响信度
4.信度评估的方法
(1)重测信度
(2)复本信度
(3)内部一致性信度
(4)评分者信度(成对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0.9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5.影响信度的因素
(1)样本特征(取样团体较异质,高估信度)
(2)测验长度(增加同质题,信度高)
(3)测验难度
(4)时间间隔(时间短,信度高)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
1.效度的定义效度即有效性,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
2.效度受随机误差的影响,也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3.信度与效度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效度受信度制约。信度好,效度不一定好;信度不好,效度一定不好。效度好,信度一定好;效度不好,信度不一定不好。
4.效度的性质:相对性(考虑测验的目的与功能)与连续性
5.效度评估的方法
(1)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3)效标效度逻辑效度
6.效度的功能
(1)预测误差
(2)预测效率分数
(3)预测效标指数
7.影响效度的因素
(1)测验本身的因素
(2)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
(3)样本团体的性质
(4)效标的性质
第五节 项目分析
1.项目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观:心理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建构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4.心理发展阶段说:4阶段
5.道德认知发展说:3阶段(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
二、艾里克森人生八阶段论
阶段
年龄
主要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获得
克服
婴儿前期
0-2岁
信任感
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感
羞耻感
意志
幼儿期
4-7岁
主动感
内疚感
目标
童年期
7-12岁
勤奋感
自卑感
能力
青少年期
12-18
角色统一性
角色混乱
诚实
成年早期
18-25
亲密感
孤独感
爱
成年中期
25-50
繁衍感
停滞感
关心
成年后期
50以后
完善感
失望感
智慧贤明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是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市一中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是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四、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案例问答题问题归类及回答要点》
一、对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资料整理。
1.精神状态:
(1)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
(2)情绪情感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
(4)人格(个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
(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
(2)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3)既往病史
3.社会功能状态
(1)工作、学习效率
(2)人际交往
二、对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分类整理。(1)婴幼儿时期(2)童年(身体发育、家庭、事件、亲子关系……)(3)少年(青春期发育、亲子关系、学校、交友、性心理……)(4)青年(偶像、就业、恋爱婚姻、社交……)(5)成年(个人成长史中的重大转折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精神症状:
(1)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
(2)情绪情感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
(4)人格(个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
2.生理症状:头痛、睡眠差、食欲、性欲减退等。
3.社会功能:
(1)工作、学习效率
(2)人际交往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生物原因
(1)生理功能改变
(2)躯体疾病、遗传因素、生理缺陷
(3)年龄
(4)性别
2.心理原因
(1)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3.社会原因:家庭、父母关系、父母教育模式、人际关系、生活事件。
(1)生活事件 (2)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等) (3)人际关系 (4)社会文化和社会舆论 (5)教育背景
五、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一)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1.心理正常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2.心理异常 神经症 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3.心理异常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二)诊断依据:
1.症状学(精神、生理、社会功能症状<见三>)
2.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有无精神疾病。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①统一:主客观世界是否统一(统一性/同一性)
②和谐:心理活动内在(知情意)协调一致(一致性)
③稳定:人格相对稳定
3.(1)判断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
与现实处境是否有联系、是否有道德色彩
(2)根据许又新教授评分标准
1分
2分
3分
病程
<3个月
3个月-1年
>1年
痛苦程度
可主动摆脱
靠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几乎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轻微妨碍
工作交往显著下降
不能工作,完全回避交往
4.然后判断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
(1)刺激因素
(2)时间
(3)严重程度
(4)有无泛化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刺激
因素
一般现实生活因素刺激下产生内心冲突导致不良情绪。
较为强烈的刺激因素或者带有威胁性的刺激因素下直接导致痛苦情绪。
一般生活事件导致强烈的痛苦情绪,是一种非道德的。
时间
持续不超过1个月
间断不超过2个月
持续不超过2个月
间断不超过半年
达不到神经症的病程标准。
严重
程度
基本能理智控制
偶尔会失控
失控更多
有无
泛化
无
有些泛化
泛化更厉害
六、如何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即对心理不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1.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即为心理问题。 2.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列为严重心理问题。 3.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列为可疑神经症范畴。
七、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
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七、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应和哪些诊断相鉴别?
(一)抑郁性神经症的鉴别诊断
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持续3年以上时间,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二)疑病性神经症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同上)
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境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xx有恐惧的症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4.与xx疾病(所怀疑的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xxxxxx,但经医院诊断,均为作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xx疾病的诊断不成立,因此可以排除xx。
(三)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
1.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症状,但这些症状xxxx,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2.与恐怖症相鉴别: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是现实或想象的,但都是真实的,且恐怖性神经症的求助者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愿望,而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虽感到恐惧,但恐惧的内容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且其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治的愿望,因此可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精神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精神症状的伴发症状,而且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治的愿望,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强迫症相鉴别:本案例虽伴有强迫症状,但非主导症状,且没有求医动机,无自知力,因此可排除强迫症。
5.与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本案例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一致,无环节和精神衰退,因此可排除偏执性精神病。
(四)神经衰弱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常常伴有思维障碍和人格改变,如孤僻、淡漠、行为怪异、幻觉、妄想等,无自知力和求医愿望,本案例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分裂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虽有精神衰弱的症状,但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本案例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的焦虑为原发症状,本案例的焦虑为继发症状,且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为特征,因此可排除焦虑症。
八、如何对求助者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估?(1)针对神经症:使用许又新简明评定方法进行评定(见五)(2)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