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

200阅读 | 7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1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2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3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4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5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6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7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8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9页
浅析象征意识在传统园林中的演化和形式.doc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揉我情骨 上传于:2024-07-15
目 录 1 前言·····································································1 2 象征意识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2 2.1 山水···································································2 2.2 建筑···································································2 2.3 植物···································································3 2.4 书画墨迹·······························································3 3 象征意识在园林体系中的隶属···············································4 3.1 皇家园林·······························································4 3.2 私家园林·······························································5 3.3 宗教园林·······························································6 4 结论·····································································7 致谢·······································································9 参考文献··································································10 英文摘要··································································11学生承诺书································································12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13 1 前言 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浪潮冲击日盛一日,而传统园林景观文化呼声逐渐势弱。究其缘由,与传统园林文化认识的断层和误区不无关系,传统园林文化亟需在现有形势下赋予新的发展和诠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通过分析诸多传统园林景观中象征手法的应用,从存在形式和隶属分类两方面展示了象征意识的发展历程和规律,并由此探讨传统园林对中国现代园林的精神支撑,和在现代创作实践中的发展思路。 本课题在前人学者的文献中较少旁及,凡有论者多表以朴素的意识层面,如铺装纹样、雕窗饰角、天文易数等。本文则在园林景观的各种具象中提炼意识深层的人文象征,所表象征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主客体的讨论,而是被深化为文化、历史与个体主观性的结合体,赋予了它丰富的形象,有利于展开对其现代创作的讨论。 课题主要解决的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园林继承无方的问题。目前该问题主要表征为对传统园林的再发展方式尚停留在简单地重复建设层面,内里匮乏人文内涵和有效的创意提升。在探讨良方、拟定本文的过程中,我主要以书籍阅读、网络信息、咨询学者等方式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信息总结分析,理清思路,构成全文。 本课题研究成果认为:在西风日渐的园林设计行业中,秉持民族精神文化内核,对传统园林景观中的象征意识给予更多的审视,并且在结合当前民族文化和园林行业发展的现状后,可对园林设计行业今后的发展模式起一定的匡扶作用。从而在中西园林设计思想的冲突与共存中不致丧失本位文化。同时,也寄望本文能够对传统园林设计思想在旧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有所企及。 2 象征意识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 自中国上古鸿蒙,至今朝盛世,园林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过程,从单纯的被赋予经济冀望的生产性用地发展为“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 [1]的山水与人文相糅合的景致,既含雍容大气,兼蓄婉约风情。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中,象征意识的发展是传统园林得以延存的命脉。 象征,源于感官主体的意识,发于外物,其相无形,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一种特殊方式[2]。象征一词起源近及百年,但象征意识的发展在园林史上却已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在这数千年的历程中,伴随着园林对社会意义的逐渐变化,象征意识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园林可谓荟萃人文,它记取了许许多多至今仍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信息。而象征意识借助这个庞大的载体,细致而全面地透露着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园林景观往往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小品、道路等造园要素匠心独运的布局,营造足以触发观赏者认同感的条件,达致情与景的共鸣。而这些造园要素,多取材于那些具有集体记忆的事物,并在观赏者间产生共鸣,它们可谓象征意识的存在形式。在诸多造园要素中对象征意识的运用上,古代中国的造园师们(其中有技术工匠,也有文人雅士)留下了枚不胜举的经典和经验。 2.1 山水 “拳石则太华千寻,勺水则江湖万顷” [3],该句表现的便是传统园林中人为山水的初衷。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又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诗开篇均提及空山,这实则园林叠石造山之要诀。空山、月影、雀语、泉动,讲究的是清净澄明,追求的是那在万籁俱静间的空灵,反映的是中国艺术的极致[4]。恰若那“空谷幽兰”,空山不再是座山片石,已然成为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中,生死不染,物欲不存,时空不系,正是人们所向往的自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山得水而灵,水因山而秀,两者并举于传统园林。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仁德载世,上善利物的象征。在园林中,更是犹如血脉,无园不水。其外形易变,有池沼、溪涧、泉源、渊潭等存在形态,源于自然,又不可一体而言。 水不仅具有形态美、虚灵美、色彩美、动态美等外在表现的神奇,更有丰富的象征美和意境美。要说渊源,象征美当始于神话仙境,如圆明园象征福海,昆明湖象征银河,更有那已然成为构水法则的一池三山象征着自身的起源——蓬莱三山。相比皇家园林较为世俗的象征,在私家园林中的水,最富神韵,也最能代表象征美。它与假山一般,属于隐逸文化的载体,象征着江湖。杜甫《佳人》诗唱“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喻比诗人宁可于山中保一身贞洁也不愿离山堕随污浊的红尘。园林中诸如“沧浪亭”、“小沧浪”等表面歌颂“水清”,即世道清明,潜意指世道溷浊,即晋朝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谓也[7]。 私家园林的水在隐逸文化的渲染下,代表着不同时空里有着相同意愿的灵魂,它们在各自的时空里孤独隅行,却在一衣带水的文化载体中得以一脉相承。相比自然,园林之水已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 2.2 建筑 世人称西方建筑为“石头的历史”,东方建筑是“木头的画卷”,二者各因材料专攻而著称于史。中国建筑以木料精工见长,传统建筑那风姿卓绝的木构架为数千年来工程技术的改进和艺术追求提供了极大的可操作性,与神乎其技的附属构件共同形成了园林美学中无可取代的构成要素。同时,它还被深深烙上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印记——所有的文化心理、审美习惯、美学追求、生活理想和风俗故事,在建筑中均可找到它们栖息的身影。在形态上,建筑往往被赋予了诸多的人文象征,厅、堂、轩、馆、亭、廊、榭、舫,每一种形态,都因地因时之异而各有不同。有谓“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8],古人苦心孤诣,以亭台寄情,使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形象。沧浪亭继承的是“沧浪之水清兮,可濯我缨” [9]的浊世独清思想,拙政园见山楼则缘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的出世观。传统园林建筑便是在这一檩一椽、一砖一瓦中,用一个个绚丽的文化形象承载着华夏的人文精髓。 2.3 植物 “未出土时就有节,及临云处尚虚心” 形容的就是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植物——竹子。东坡居士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1],郑板桥痴竹墨竹,有名作《兰竹图》,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文化人将竹子栽种于起居室、书斋前,自况竹子的品格,虚怀若谷,不坠青云。这种文化习惯传承了千年,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园林设计师们。竹子在传统园林景观中仅仅是象征意识在植物运用中的一个例子,尚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在文人墨客和民风民俗里作为文化的载体传说着一个个或壮烈激怀、或柔情绕指、或凄美动人、或灵动鲜活的故事。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扬州“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梧桐在《诗经》中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故成为圣雅之植物。梅一样的苏东坡,兰一样的王维,竹一样的郑板桥,菊一样的陶渊明,象征这种独特的本客一体的文化气象促成了植物在园林中的非凡应用。中国有句谚语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在园林景观中,植物被赋予了灵性,是品格性情兼具的生命。无情最是台城柳,在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中,无情的植物反而是中国文人感情寄托最频繁的具象。 2.4 书画墨迹 历史上,传统园林又名“文人园”,这主要缘于园林成为了上层知识分子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而这一群体普遍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水平。既然是知识分子,舞文弄墨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内容了。他们留下的这些历史痕迹,多数源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并托物而言志,以此之于园林,往往是点睛一笔。它们当中既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12]的洒脱谐趣,也有着“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13]的清新飘逸。或以明哲理,或寓意而发幽思,字里行间透露着造园者或园主人的品性和观念,他们娴熟地组织起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艺术,把后来人引领到一个个新的视觉角度。有赖于此,我们才得以在千年之后仍能够品味到前人的心理历程,如临其境,如感其身。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感,结合以主观思维,最终令游赏者共鸣自起从而对园林景观产生更深的体会,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跨越。在唤醒意识的这一过程中,象征意识的主体是观赏者,客体则源于主体人的思想意识,而且通常由于文化修养和主观的美好意愿而表现出一定的人文高度。所表者大体上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譬如儒道相济、天人和一等,若是皇家园林则有中正明和之表述。 3 象征意识在园林体系中的隶属 传统园林源远流长,从起源、发展至定型,形成了以士大夫儒家文化为主体,道释共融的文化体系。各地因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各种园林风格,纵观全局,由隶属关系上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大体系[14]。 3.1 皇家园林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制贯穿整个园林发展历程,是园林发展必不可少的政治因素,所以皇家园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传统园林的三大体系之一。在皇家园林中,统治者为求尽善尽美,把江山宏美、珍禽异兽尽收一园,表现君临天下的王道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故而皇家园林规模恢宏,气势冠绝,集四海工艺之尖端,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造园工艺水平,这些优势都是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难以企及的,可谓研究古典史的大型实物资料库。自萌发初期的苑囿建筑至园林史成熟后期的清代末叶,历代帝王在搜猎造园上向来不遗余力,“万园之园”圆明园的诞生更是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曲空前绝后的史诗。得益于皇权思想的宣扬,象征手法在皇家园林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达到了皮毛之处均有可表的程度。从建筑构件到装饰器具,每一部分随着朝代的演替不断丰富和发展,各自蕴含深刻的思想,当中既有进步的科学信仰,也有迷信的封建糟粕。 在皇家园林中,主要的建造规范当属封建宗法、礼教和等级制度三者,它们同时也是封建维权的精神支柱。这样一来,象征手法的运用便主要是为此三大支柱服务了。其中应用最为频繁的象征印象当属中国传说中的“龙”。 闻一多先生于《伏羲考》中说,龙乃以蛇为主体,嫁接上“兽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15],其威严而神秘的特征使它成为传统园林中炎黄正统、天子传人的象征。龙图腾在应用上必须代表皇室,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享地位和权力。 再如皇家园林的山水之说,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娇小玲珑,皇家园林多以真山真水为模,辅以人事之工,大开大合。布局上讲究一池三山,象征的是传说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局部上体现“移天缩地在君怀” [16]的境界,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民间佳作着意模仿。 在建筑部件上,象征的应用更是多若繁星,其中华表便是象征意识与时俱进的最好例证。最初的华表诞生于帝尧,象征意义是诽谤之木,表王者纳谏。随朝代演变,华表从表面图腾到功能、设置、象征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所熟悉的天安门前后各树立的一对汉白玉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网形的承露盘上有一尊蹬龙,是传说中似犬非犬的怪兽,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习性,虽为食人恶兽,民间却赋予它耐人寻味的功能:天安门前那对华表上的蹬龙背对皇宫,监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