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工科楼设计分析
班级:建筑学1511 学号:2015170150 姓名:王旭
湖北文理学院工科楼是文理学院为服务建筑工程学院和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老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一栋综合性建筑。处于学校新区的东南角,是学校设计建造较晚,也是较好的几大建筑之一,也是我们建筑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说以,我选择了工科楼作为我分析的建筑。
先从它的选址开始分析,工科楼位于学校新区东南角,背靠群山,属于学校与校外的分界线,极好的利用了学校周围的景色。面向操场,工科楼正面几乎无任何遮挡,开阔了视野,也有利于采光和通风。靠近学生宿舍,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寝室楼相邻,极大的方便了去工科楼学习的学生。可以说,工科楼在选址时极大的考虑到学生方便和观景需求,也考虑到了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的融合,使工科楼成为这一小片区域的亮点,使这片区域有了点睛之笔。弱化了学校与外界的分界线,使学校整体与外界融合的更加自然。在这些方面,工科楼是非常成功的。可是为了这些优点,舍弃了一些人的方便,也舍弃了部分特殊需求人群的便捷。工科楼与行政楼相隔甚远,降低了教师们的办公效率,与6栋教学楼相距甚远,如果学生第一节与第二节科分别在工科楼与6栋,那么学生20分钟的时间内不容易赶到。这就使工科楼与其他办公学习的地方分开了。而大部分教学楼都在学校入口处,工科楼与医学院就相对孤立,没有融入大的布局而且,与医学院相隔太近,遮挡了医学院的部分面的采光。这就是工科楼选址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工科楼的功能分布很合理,功能很全面,这也是一个建筑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建筑“经济,适用,美观”中的适用,其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工科楼分为几大区域,分别为实验室﹑会议室﹑办公室﹑教室和一个实训车间。这么多不同功能空间都包含在这一栋建筑中。而且需求量都较大,并且流线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合理。一﹑二楼为实验与车间区。为了有足够的空间来运行实训车间,一楼中央位置做了一个一﹑二楼通高设计。一楼又有部分空间作为实验室,多为建筑材料与力学实验室,为了方便,还开了专门的出入口。三﹑四﹑五楼为教师办公区,有办公室﹑公用计算机教室模型制作教室和会议室等。而六楼七楼则为公共教室,专业教室,考研教室等学生用教室。把教师用区域放在中间,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连接着实验区与教学区。虽然工科楼在横向9米的框架内,但内部空间又根据需求有着变化。有的空间为9米房间,而有的却没有按照这个框架来,并未设置隔墙,而这种空间还是比较多的,这又满足了不同人对空间的需求,体现了其空间的灵活性。在理数中又有合理与灵活,真可谓是让死板的框架空间活了起来,既经济适用又生动活泼。设计师的高明就可想而知了。
工科楼在对空间进行设计时,重视了人对建筑的体验。在建筑外部,利用入口凹陷的方式强调了入口,对入口空间进行了强化,并结合道路,增强了入口的引导性。并在电梯口与楼梯口交汇处制造了一个较大的缓冲空间,使等待电梯的人获得更好的体验。在楼梯内部,也设有较多公共缓冲空间,既为跨度较大的楼梯口增加了采光,更为学生教师提供了一个舒适自然的互动区,也成为学习之余的一个放松区。这种公共空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它可以大大提升我们对空间的体验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而且这些较多的空间都还具有良好的采光和观景。还有私密空间的设计,为部分教室设置了一个小的贮藏空间,使整体布局更加灵活。空间布局以过道为为轴线,两边布置教室,使空间序列更有秩序,在空间效果上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方便了使用者。工科楼在空间设计上也有部分不足之处。例如,私密空间中的厕所,设计的就不尽合理了,入口处于厕所内部虽然设置了一个过渡空间,作为洗手处,但是并没有起到空间上过渡与缓冲达到私密的作用,因为厕所外侧的门,内部入口处敞开门和小便池几乎处于同一直线上,这就使私密空间变得不私密了,这是不合理的地方,过渡空间也就失去了缓冲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意义。还有就是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时考虑了过渡的公共空间对采光和体验的作用,但是使用者为了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更改原为公共缓冲空间的过道为教室。改后,就使部分走廊变得特别狭长,阴暗,缺少了光亮与活泼,就使使用者体验变差。
工科楼在设计时汲取了中国古代合院式屋顶的特点,同时主体又运用了现代建筑的造型风格,以一个古典式现代大楼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工科楼在这片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造型要有特点,能吸引眼球,又不失沉稳。整体色调上用了沉稳有靓丽的青灰色,这正符合工科楼这种端庄沉稳又不失生机的特性。这种中西结合式造型确实达到了预期的作用。屋顶造型优美,运用了古式小屋顶围和成,中部为平面。立面凹凸丰富,又有对称均衡之美,高低错落之美。在里面的凹凸中,有横向长突出,横向渐变突出,竖向大块突出,竖向凹进,大大增加了立面的层次感。开创形式丰富,有高窗,落地窗,长竖窗和正常窗,大量重复排列,形成了统一感。变化之中又透露着统一于韵律,统一却又富有变化。在布局上用了九这个理数,同一了建筑内部的空间的尺度,层高四米五,是这一理数的二分之一,竖向上九形成了二比一的矩形。整体高度42.8米,总长141米,大致的一比三的比例,合乎美学法则。整栋建筑为“立方体通过量度的变化而成为竖板,符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属于一栋现代化公共建筑。整体形状为下层两个矩形,上层为一个大“6”字,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