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游戏的本质

145阅读 | 6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游戏的本质第1页
游戏的本质第2页
游戏的本质第3页
游戏的本质第4页
游戏的本质第5页
游戏的本质第6页
游戏的本质第7页
游戏的本质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八二年的网 上传于:2024-03-30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我国学前教育也主张和倡导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到底什么是游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本节课我要讲5个内容。 人类的发展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史,人类游戏的发展也经历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游戏与实用生活密切联系,到从实用生活脱离出来,最后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的游戏。 远古时期,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由工作或劳动,和闲暇生活一起构成的。游戏则被归入闲暇生活的范畴。人类的闲暇时间或游戏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前提,只有当人类通过工作所获取的生存资料能够满足机体的生存需要以后,人类才可能游戏,也就是说,就最单纯的闲暇活动来看,它的成立也是以得到剩余时间为前提条件的。 游戏不存在强迫,当人类以劳动为基础,拥有了闲暇生活后,是否享受闲暇生活进行游戏,则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比如远古人们有知足者常乐的生活态度,这使他们可以享受休闲和游戏。 那么游戏的方式从何而来呢?许多远古的游戏在最初可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劳动不仅为游戏创造着前提,也为他提供着灵感。例如,荡秋千游戏,源自平时训练攀越山崖溪流能力的一种活动。传入中原后就演变成一种消遣娱乐型的游戏。 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劳动获得温饱之后人们才有了闲暇的时间和游戏的可能,那些原先曾是生产劳动的技能才能转变为游戏娱乐的形式,游戏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是,今天人们用来“自娱”的游戏,在远古时代却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意义,与祭奠活动有关。是为了死去的人的灵魂的归宿,期盼好的天气、为丰收感恩而安抚神灵的。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和实用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游戏不同于实用生活,要成为真正的游戏就要从实用生活或劳动中脱离出来。 在游戏的历史起源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看法的争论。 本能论用“本能”解释游戏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但仅用本能是不足以解释人类游戏的复杂性的,因为人类游戏经历着不同于动物游戏的文化发展过程。因此较之本能论,劳动起源说能够指出人类的特殊性,指出劳动对于人类游戏和文明发展的意义。 然而,游戏又并不等于就是劳动本身,必须脱离劳动,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文化性的活动。劳动起源说仅仅看到了游戏与劳动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游戏从实用生活或劳动中脱离是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量变带来质变,那么积累导致质变的这个关节点是什么呢?享乐论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指出动机的改变是脱离的关节所在。 当人们游戏的动机是以自身为目的,以展现和欣赏人的智力和力量为目的,游戏就真正的从劳动或实用生活中脱离了,人类也开始了在游戏中进一步创造自身文化的历史。 血腥和残忍,是人类最初游戏的特征。萨顿史密斯在《儿童游戏的历史》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历史上许多儿童自发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常常是残忍的而不是愉快的。由于游戏可能带来对群体的伤害而威胁到团体的生存,人们开始制定游戏的规则。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 到了现代对比改革前后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游戏的发展与演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特点是非制式化,就是说没有确定的游戏形式和规则。任何事情对于儿童来说都可能变成他们快乐的游戏。 游戏的本质 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导致游戏概念解释不同。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的一般演变趋势。 非自觉的理解 游戏的历史虽然古老悠久,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的。 由于人类的游戏行为由来已久,所以“游戏”一词很早就产生了,他在含义上的特点是轻松自在,但同时又有“无意义”或“无价值”的贬义判断。从人们对游戏的判断我们可以看出,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把我游戏的本质,是不自觉的理解,因为没有人有意识地去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问题。 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逐渐关注起自己的游戏行为。在大约19世纪中后期,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地、理性的探索尝试。但由于受到当时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初步建立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福禄贝尔、席勒和斯宾塞、格鲁斯、霍尔等,都对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进行了阐述,认为游戏是本能的。 到了20世纪初,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欲望的表现。他的理论的提出,代表人们对游戏的研究,开始逐渐摆脱把游戏单纯低看做是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但是这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思维和态度,没有把人的游戏和动物的游戏区分开来。只有把游戏的儿童置于发展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科学地把握游戏的本质。 于是出现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的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维果斯基、艾里康宁同样也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只有当儿童的智力和体力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才会做游戏。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 但是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插图片) 儿童游戏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在于它否定了游戏的自发性、自由性,强调有目的的开展儿童游戏。受这种游戏本质观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时总是希望儿童按照自己构想的方向发展,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活动,来探索建立一种更加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刘焱、毛曙阳都详细阐述了游戏最内在的本质应该是主动、自主。 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地概括出儿童在游戏中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特征,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活动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把握住了游戏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游戏的特征。 因为游戏的特征就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而想要科学的理解儿童游戏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游戏的基本特征。 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因为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儿童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享受过程。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是适应儿童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能使儿童感到满足和愉快。 当然一个具体的游戏并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