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中创伤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中创伤急救护理体会。方法 63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院前创伤急救护理, 现探讨护理体会。结果 63例患者中7例由于创伤情况严重, 且伤及胸腹、颅脑等多个器官, 诱发创伤性休克, 病情发展迅速, 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率为11.1%。剩余56例均抢救成功, 成功率为88.9%。结论 对创伤患者一定要开展院前急救护理, 由此才能最大限度抢救患者, 降低院前急救中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院前急救;创伤急救;护理体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大量资料后得知全世界有20%的创伤患者由于未能接受及时现场救治而死亡[1]。据统计[2], 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者在事故发生后25 min中有2/3死亡。原因在于患者遭受剧烈创伤后病情快速发展, 特别是创伤性休克患者, 会表现出剧烈疼痛, 收缩微动脉后损伤位置血浆与失血外渗, 减少有效循环血量, 进而致使细胞急性缺氧, 代谢紊乱后诱发各个脏器功能障碍。由于伤情复杂, 致伤外力大且创伤范围广, 因此死亡率高。为此一定要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对病情予以准确观察, 预见病情变化与发展, 进行果断及时处理, 将患者存活率提升, 降低院前急救中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为详细探讨院前急救中创伤急救护理体会, 现选取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3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比例38:25, 年龄10~80岁, 平均年龄(46.2±11.3)岁;致伤原因:32例为交通事故, 10例为高处坠落, 8例为刀枪伤, 7例为挤压伤, 6例为其他原因。
1. 2 院前急救护理方法
1. 2. 1 快速反应 抢救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急诊值班医护人员需处于24 h待命状态, 接听急救电话后应快速作出反应, 回拨电话对伤员数量、位置、情况以及联系电话予以询问和给予恰当的指导, 白天出诊时间限制在3 min内, 晚上在5 min内。出诊后护士不但快速联系陪护人员或伤者, 对伤情予以了解并开展电话急救指导, 还要及时通知科室做好相应的急救物资、药品、仪器的准备。经大量研究证实, 伤后60 min为患者生死决定关键阶段, 因此一定要在该阶段内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
1. 2. 2 对伤势予以准确评估 医护人员到达后应快速, 按照检伤分类的原则正确评估患者伤情, 重症患者优先处理, 而后处理轻症患者。对伤势予以评估时需对患者生命体征、瞳孔以及意识状态等予以细致观察, 深入判断患者有无颅脑外伤、脊柱骨折、胸腹部骨折等合并伤以及循环障碍、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状, 若存在呼吸困难现象需开展氧气吸入等辅助通气治疗措施。
1. 2. 3 给予生命支持, 确保呼吸道通畅 评估伤情后应紧急处理危重伤员。若出现心跳与呼吸骤停应快速开展心肺复苏术, 在开展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时护士应同时快速开展气管插管。将呼吸道与口腔中分泌物与呕吐物清除, 若患者舌后坠应用舌钳或口咽导气管拉出舌体, 或给予鼻咽通气道, 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
1. 2. 4 建立静脉通道 应用静脉留置针, 必要时开通两条静脉通路, 除了普通留置针敷贴固定外加弹力绷带适当二次固定, 确保液体输入流畅且快速, 可保障创伤性休克与出血等危重患者可短时间内获得血容量扩充。且即使患者躁动不安、转运或改变体位时也不会出现血管刺破或脱出血管外等事件。
1. 2. 5 处理伤口并固定伤肢 院前急救外伤患者基本处理原则为为伤口提供保护、有效止血、避免感染以及防止损伤加重等。敷料立即加压包扎伤口表面, 若四肢损伤出血则抬高伤肢减少出血现象, 若有必要可给予止血带。若出血位置为手部或前臂, 止血带需敷于上臂, 结合尺动脉与桡动脉解剖走行, 这样可避免对尺动脉与桡动脉产生直接压迫。此时虽阻断静脉回流, 但仍有动脉回流, 反而加重出血。扎止血带力度应控制为将动脉血阻断与通过静脉血。若患者骨折则应简单有效固定或给予支具固定, 若损伤位置为脊柱需在硬木板上平放;若颈椎损伤需用颈托, 且制动头部。
1. 2. 6 快速止血且补充血容量 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关键为快速控制出血。可用敷料加压包扎, 厚度为0.5~3.0 cm, 若患者为活动性出血则用血管钳结扎止血或将出血点夹住。若止血无效则应用止血带, 每间隔15 min松解1次, 防止肢体坏死, 累积应用止血带时间应在4 h内。由于创伤性休克患者通常并存失血与创伤, 因此在初步止血时需快速对静脉输液通道予以建立, 16号套管针扩容输液输血, 8号套管针穿刺, 便于推注或抢救各类药物。临床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传统方法为尽早快速行液体复苏, 新型复苏观则认为液体复苏开展于活动性出血前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且增加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可先补液500 ml, 不可失多少补多少, 入院后再开展补液, 并结合补液总量限制将与实际相符的补液量推算出来, 与延迟复苏理论相符[3]。
1. 2. 7 安全转运 现场开展初步急救护理后应快速转运至医院, 以开展专科治疗。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守护患者, 必须对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予以严密观察, 观察受压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与创面出血情况。运送途中患者气管插管或有输液通路应确保其通畅性。若患者颈椎损伤需卧脊柱板担架确保躯干长轴与头部一致, 防止颈椎旋转、过伸过屈等。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经由绿色通道开展抢救, 如果为群发伤必须及时通知分管领导, 发动全院力量参与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