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的艺术风格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文学作家最杰出者,她是两宋时代的重要文学家,是词史上颇有影响的大词家之一。要了解一个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就一定离不开作家及其作品所诞生的历史背景及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说:文学家的作品是特定时期历史背景下作家人生经历的写照。因此,要了解李清照的艺术风格就应先了解她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人生经历 艺术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各种诗歌流派的作家灿若星河,熠熠生辉,诗歌的形式也从最早的《诗经》风、雅、颂至楚辞、歌赋、唐诗、宋词至元曲延绵发展,但女诗人却寥寥无几。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文学作家最杰出者,她是两宋时代的重要文学家,是词史上颇有影响的大词家之一。要了解一个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就一定离不开作家及其作品所诞生的历史背景及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说:文学家的作品是特定时期历史背景下作家人生经历的写照。因此,要了解李清照的艺术风格就应先了解她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一个学者仕宦家庭。其父李格非曾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也出于名门,据《明史》记载“易善文”。李清照一生历经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及南宋高宗五朝。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六大著名王朝之一,但其无法与其它五大王朝——汉、唐、元、明、清相媲美,这主要因为其它五大王朝至少在开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功赫赫、威震八方、四夷来服;而宋朝虽文事繁盛,堪称古代第一,但武事却是一塌糊涂。因此,纵观整个宋朝三百多年历史,战争不断,民生涂炭;尤其北宋末年,宋朝险些灰飞烟灭。李清照的一生正处于北宋末期向南宋早期过度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李清照生平词作及记载宋朝历史相关文献查考阅读,我们可简略列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叙述如下。
李清照五六岁时,其父到东京汴梁(今开封)做官,她跟随父亲从山东老家搬至当时的京城,由于自小受到家庭良好文学熏陶,加之其父母对其文艺才能的培养和开发,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1】而且,李清照有觉醒意识,有理想,对于读书、生活、爱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从她早期抒写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词作中可窥一斑。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当时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家。二人新婚后的生活夫妻恩爱、志同道合,共同收集、研究金石书帖,闲暇时赋诗填词,这段时光也是李清照一生为数不多的甜蜜记忆。李清照婚后不久,由于北宋王朝内部党派之间斗争的激化,其娘家及夫家均卷入斗争的漩涡,先是其父李格非被遣回山东原籍,后虽重返汴京,但夫家公公又遭罢官。约1107年,二十四岁的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回山东青州赵氏故家屏居十年,在这十几年中,李清照经历了前期与丈夫的两地分居生活,后期与丈夫厮守共同整理收集金石书画、文物古籍安静生活,这期间的词作作品较多,描写闺中少妇思念之情的词作十分深刻。其后几年,赵明诚复仕,先后任莱州和淄州太守,夫妻二人也是分多聚少。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最大的变化还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个人家庭虽也经历了不少变故,但总体相对平静、美满,其词作题材未能脱离常见“婉约派”词作的范畴,只是词作艺术表现力出类拔萃。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次年,徽宗、钦宗被掳北去,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走出闺房、书斋,踏上了流离漂泊的道路。赵明诚在仕途上同样受到山河破碎的冲击,更是转辗反侧,终于于建炎三年(1129年)病故于建康(今南京)。失去唯一亲人后,李清照悲痛欲绝,大病一场。痛定思痛后,李清照携带丈夫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文物追随皇帝逃难路线一路流离失所。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居临安(今杭州),于夏天改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因不堪张的虐待且发现其贪赃罪行,乃举官告发并要求离异。李清照在亲友营救下才免受大宋刑律的“两年牢狱之灾”。自此以后,李清照更是孤苦寂寞,在流离失所、伤时怀乡的晚年,以病弱之身完成了《金石录后序》——她和丈夫赵明诚毕生的事业,并写出了《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词坛巨作。1155年,李清照去世于临安。李清照的后期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再嫁离异等惨痛和艰辛。但这种不幸使她和人民在一起,使她的词扩大了内容,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思想及艺术上也趋于成熟,终于奠定了李清照一代词宗的文坛历史地位。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及其心路历程有了大致了解,下面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词作进行分析鉴赏,试探讨其艺术风格。
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期
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如写于少女时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少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小女孩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形象。而这首风格欢快的词也成为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可以算得上其“成名作”。
二、情窦初开、待字闺中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少女时期,其家庭状况十分优越,父亲在京做官,且官至礼部员外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身为女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女子,到了十六七岁,总免不了要论及婚嫁,而处于这个时期的李清照,自然也有少女怀春情思。而且在这一时期所作的词作对少女怀春、思春、幽春、叹春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对爱情向往、对青春赞美、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的写照。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词作有《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3】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晨香袅袅,或者到院子里理花弄草,荡荡秋千。她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她还是喜欢做些顽皮的事。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兴奋,轻衣透着薄汗,“见客人来”,原本不羁的她赶紧“和羞走”,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刬金钗溜”。她有着那么一丝惊慌,也有那么一点娇羞。出于女儿家的好奇心,也或出于少女独有的情思,她“倚门回首”,想瞧瞧那来的客是何人(亦或是她想见的人?)。寥寥数句,一幅少女初长成时特有的活泼与娇羞便跃然于纸上。最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猜到,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而她嗅青梅,只是掩饰,并不是真的嗅,是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所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只为偷偷地看他几眼。这是青春女孩初涉爱情的特有表现,既慌张又好奇,既期待又忐忑的微妙心理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真实与感动。我们甚至可以假设,那个害得她完全失了“大家闺秀”体统的“客”,或许就是她中意的他,甚至可能就是要与之定下共度一生约定的赵明诚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4】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俊秀多情、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上片写幽会中的少女。作者舍去对时间、背景、地点等的介绍,只写她面对爱人时的头部肖像,以形传神地写出她的多情与光彩照人。寥寥数笔,把少女见到心爱的人时那种想掩饰又掩饰不住的欢悦、激动和幸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片写少女在幽会后写信相约爱人再会。首句承前启后,把上下两片连接得了无痕迹。次句写少女写信时佯嗔诈怒的复杂心情。结尾运用典故十分自然贴切。纵观这首词,李清照以毫无雕饰的本色,塑造了一位活脱脱的怀春少女形象,其描写幽会和热烈的感情,毫不猥亵低劣,自有一种典雅的闺阁风度,这也是李清照词品高雅的体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
这首小令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小故事。通过女主人对侍女关切地问及风雨后海棠花的情况,表现了她惜春怜花之情。词中作者通过运用对立的词语“雨疏风骤”、“浓睡残酒”、“绿肥红瘦”,使得事物、情态在浓缩中更显生动鲜明。尤其是“绿肥红瘦”四个字,被誉为“人工天巧”。这四个字设喻新颖、贴切,“红”、“绿”以颜色代替叶子和花,“肥”、“瘦”以形态突出叶子和花的特点。四个字把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对此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6】,由此可见李清照善于用寻常语创造不寻常艺术效果的语言天才。
三、初嫁新妇的幸福时光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乐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就可以看出她新婚后的甜蜜与幸福: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7】
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状态下的李清照,沉浸于一种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之中。清晨,她买得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甚为喜爱,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初嫁新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于是,她将花戴于头上,“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他们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一枝含苞待放、生命力强劲的春花,唤起了女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徒要教郎比并看”,貌似撒娇的执拗中,使人物平添了几分可爱;又是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花为饰装扮自己的美丽。在这里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我们也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看到了她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更是将其初为人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性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四、两地分居及青州十年的少妇时期
李清照在约20岁至23岁,由于父亲在朝廷被排挤,只得随父回山东老家幽居;后虽重返汴州和丈夫团聚,不久夫家又遭遇政治变故,公公去世,夫家举家迁山东青州老家。在这期间,先是夫妻二人两地分居;后来虽与丈夫同居于青州老家,但丈夫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且后来又复仕为官,为了前途,感情甚浓的二人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在丈夫离开自己的漫长日子里,李清照不可避免的会有无尽的离愁别绪。对于丈夫的思念也是溢于言表;在离别以后,两人时常鸿雁传书,以寄相思之情。她把浓浓的思念之情倾注在她的词作之中,这也是她这一时期词作的最主要题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春宵·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等就是这一时期词作的典型代表。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8】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感情特点,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9】
这是李清照写离愁的佳篇之一,是与丈夫别离时写的。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巧妙,词人不写临别之情或别后所思,而是从别前入笔(上片)写到对别后的设想(下片),以虚实结合来拉长时间,增大容量;二是善用铺叙,词人紧紧抓住感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场景描绘、心理刻划等手段,把她在临别时的满腔心事、欲言还休的神情写得宛然如绘。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之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0】
这首词作描写了重阳节这天,女词人的怀人情思。上片写女词人在重阳节这天的感受。首句写室外的自然环境,突出昼愁的感受;次句写室内飘散的轻烟,衬托出室内的清冷气氛和词人孤独的形象;“玉枕”二句从夜间情景入笔,突出词人的孤枕难眠和身心俱寒的凄凉。而中间一句“佳节又重阳”最值得称赞:一是在结构上联结两层描写,构成完整情景;二是在抒情上说明了永昼难捱、凉夜不眠是由于重阳佳节倍思亲之故。下片写黄昏饮酒赏菊。后三句寓情于景、即景取譬,新颖俊雅,振起全篇,醒明题旨,赋全词强烈的抒情色彩,被公认为古今同赏的精警佳句。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拈余香,更得些时。【11】
这首词以残梅的浓香为线索,含蓄写出来孤寂幽怨的情绪。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采用含蓄的抒情手法,将虚与实统一起来,使诗一般的意境融合了客观的实在性和主观的虚灵性、朦胧性,意味隽永、耐人回味。这首词堪称写“孤寂幽怨”情思的经典之作,也可以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佳作之一。
五、颠沛流离的中年岁月
时世变迁,在词人中年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经历了长年累月种种磨难之后,处于中年时期的李清照陷于愁苦之中。这更加使词人对已故丈夫的怀念之情日益浓厚,无奈处,词人只能借饮酒以缓解心灵的苦痛,借作词以抒发自己无尽的思念之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两首词就是这一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