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媒体资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会,作为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要很好地适应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必须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记者应该竭力追求的目标。《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自1996年5月17日开播以来,以其深刻、理性的栏目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广大电视观众中的形象,被誉为“中国最具深度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榜样,我们从《新闻调查》来看看电视深度报道究竟要怎样解决自己的矛盾,来立足电视新闻界。
关键词: 电视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 深度报道
目 录
摘 要 I
目 录 III
1 电视深度报道解析 1
1.1 电视深度报道含义解析 1
1.2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 2
1.3 电视深度报道方式与类型 3
2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4
2.1 怎样确立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主旨……………………………..3
2.1.1热点,社会热点事件《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4
2.1.2难点,《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5
2.1.3故事性,《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8
2.2怎样完成好的电视深度报道,以及所需要求………………………….
2.2.1主观思辨和倾向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细致入微的采访和调查………………………………………………………..
2.2.3多角度,多侧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 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电视深度报道解析
1.1 电视深度报道含义解析
在今天这样传媒发达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网络越来越普及和强大,纸质媒体在新闻的及时性上,在发布信息方面很难再以快取胜。这就需要报纸拥有独家视角或独家新闻,这样就能形成独家影响,造就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一枝梨花压海棠”的独特性和新鲜感,赢得更多读者,而深度报道则是开掘独家新闻的一个有效载体。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现在,其发展更加繁荣和成熟,已从报刊广泛渗透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而且,其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今天这样传媒发达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网络越来越普及和强大,纸质媒体在新闻的及时性上,在发布信息方面很难再以快取胜。
1.2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
深度报道反映的新闻事件、新闻内容大都是跨越时空的大容量、多信息、紧扣时代脉搏的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这些问题和事件又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直接关系或影响到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主题重大。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地带,都是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媒体的深度报道,使这些社会问题成为一定时期,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形成了舆论强势,在促进问题的解决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度报道之所以深,主要是指在报道上具有思想深、内涵深、分析透的特点。它不是平面、单向、直线性地反映事物,而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视角、多方位描述。 深度报道又被称为深入报道和解释性的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提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与一般报道相比,它更侧重于提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乃至意义。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各类报纸在新闻时效的竞争渐进极限,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新闻报道的时间、速度开始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顺应“内容为王”的竞争要求,满足受众对信息深度话需求的时代特点,深度报道作为对信息“深加工”的报道方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欢迎。
深度报道的出现,不是哪个媒体人头脑里异想天开的产物,而是读者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媒体竞争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深化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在新闻领域的现实成果。可以说,深度报道是开拓新闻领域、加强重大题材报道的必经之路,是媒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武器。时代呼唤深度报道,读者需要深度报道。
1.3 电视深度报道的类型
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分类。深度报道以追求深度为主旨,一般把深度报道分为两大类:单项类深度报道和集合类深度报道。单项类深度报道的种类繁多,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分类。例如陈作平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评述性报道。刘明华则把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独家新闻、服务性报道和新式新闻等等。而《长江日报》的杨苏把它分为九种: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新闻、问题性新闻、评述性新闻、调查性新闻、预测性新闻、复活性新闻、开拓性新闻、精确性新闻。
在集合类深度报道上,王春泉与杨苏都把它分为五类: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问题讨论、专题新闻。从单独文体和集合文体深度报道的划分来看,有相似之处也有重合的地方。“分析性报道和评析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能并列。独家新闻和服务性报道作为交叉文本的指称有可能根本不是深度报道。至于‘新式新闻’,其实就是‘新新闻主义’,于深度报道的旨趣大不相同”。这句话出自《深度报道原理》一书,虽然很多意思不大明白,但是也明白了深度报道在文体应用意义上的理念核心是:要强调报道形式的量体裁衣,而不是用形式去恒定内容。
2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2.1 怎样确立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
2.1.1 热点,社会热点事件《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怎样选取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我觉得可以关注热点。社会热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收视率的保证.社会热点成为报道选题——体现出选题价值.网络,电视新闻是观众了解事件的梗概,深度报道是全方位展示,对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背景的系统报道,故事性强,富于悬念,具有一定深度. 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新闻事实前因后果与其它因素的关系都要有个深度了解。要从动机上入手分析,从表层深入到新闻事实的真相。
2006年“虐猫事件”在网络轰动一时,作为一个热点事件,各种媒体相继报道。央视《新闻调查》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一片中,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主持人采访“踩猫事件”的当事女子王某时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选择踩它的眼睛呢”这个问题单刀直入当事者的心理层面,这或许体现了《新闻调查》的质疑和思辨精神,然而当时令王某受到刺激而产生严重痉挛,直到注射安定才得到缓解,节目播后出也有观众反馈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过于残酷。
抓住热点,深入采访,触动受众灵魂。关注理想主义激情,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反映民族的、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从感性升华为理性,从生活现象透视生命本质,用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使人的内心趋于沉静,在平和中找到精神归宿。受众关注的大事、关心的话题,既有国际风云的大事,也有城市、社区、乡村的平常小事。社会众生百态和公众人物、普通市民生命历程的苦难与喜悦,都可以在作品中体现,震撼受众的思想,触动受众的灵魂。
2.1.2 难点,《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对于社会"难点,疑点"的阐释是深度报道的优势,而且这也是深度报道的社会责任. 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村民主选举,国企改革,惩治腐败,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等等问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难点,疑点",也是老百姓急于了解的新鲜事物. 这里《新闻调查》做到了这点.例如《以生命的名义》,《拉萨二中的非常记忆》,《透视东西方农奴制》,《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没有赢家的官司》,《重建圆明园之争》,《南京:破解看病贵与难》,《麻柳的民主》,《女代表》 《郴州:孤城记》都是以社会难点疑点来做选题的。
就拿《以生命的名义》来说,这次做的是关于同性恋的一次深度报道。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的传统道德的束缚下,同性恋虽然存在,可是也不被人接受。“在目前的中国,艾滋病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阶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来对待高危人群并且对他们进行预防艾滋的有效干预,这是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今天的《新闻调查》将带您走进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的一句解说词。解说词中都说到,特殊性,这样充分体现了新闻调查报道的着手点是社会难点和疑点。报道慢慢深入,整个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个受访者大玮,系北京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选择了直接出镜,不做画面处理,真实的面对观众,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同性恋和艾滋病这两个群体。
讲述开始,解说词配上画面,访谈与画面的交替,还有配合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出现的画面,如大玮看到的广告,广告语等,让观众有如看电影般回到当时的场景,亲临体验。而当讲到医院检验报告结果时,画面是黑色的,巨大的黑暗中只有一点光亮,而我们看见那个年轻的身影是如此哀伤,轻柔的背景音乐也在渲染着这样的气氛,是悔恨,是伤心还是更多的无奈。此时,观众对于本期节目要讲述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就需要一些理性的思考了。于是,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张北川教授出现在了镜头中。张北川教授给出了大量的数字,并且画面以图表形式来进行更形象的展现,这样视听结合的方式加强,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以及引起观众的重视。
回到大玮讲述时,还是采用了访谈加画面解说的方式,用镜头让观众再次感受事情的发生,发展等,犹如演电影一样让画面重现出来。但是再回到张教授这里,我们有了新的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目前的同性恋者当中艾滋病的感染率到底有多少?同性恋们之间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带着这个问题,节目采访了重庆的一对同性恋者小杨和小江,他们在一起生活已经将近四年。画面多用的是特写,尤其是两人自始至终交握的手,还有以黑夜为背景的两人的背影,以及最后两人共同离开的脚步。此时响起搭起两人心灵之桥的王菲的歌曲——《我愿意》。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断袖之癖的记载。历史上大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同性恋者,象苏格拉底、柏拉图、米开朗基罗、毛姆、惠特曼……优秀的同性恋名人数不胜数。但是,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依然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经常视作异类,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在此又采访了另一位同性恋者——翼飞,采访时他被放在画面的一侧,被处理的边缘化,并且在他的后面是一面玻璃,有流水哗哗淌下,还有一盆绿色植物占据了画面的很大空间。这些互不相连的事务此时被放在了同一个镜像中就表现出来另外的画面语言,是让观众去理解去品味的。
同性恋之所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一个非常落后的认识,这种落后的认识就是说性应该服从于生育。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做德行,把偏见当做原则。这是是大众性文明的落后。当解说讲到近些年来,同性恋者遭受到的迫害时,画面上是一艘漂泊在大海里的小舟,风浪中它显得那样的孤立无助,飘飘泊播靠不了岸,这正表现出了同性恋人群所面临的所感受到的一种尴尬的局面。我们还看到了张国荣与梁朝伟早期的一部关于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片断,这样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也同时告诉观众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也并非不受到关注。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同性恋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人类当中,动物中也同样存在。
由于在同性恋人群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干预工作,张北川被授予了奖励艾滋病预防杰出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