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期末专项练习题(课外阅读)二
(一)鹿和狼的故事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狼几乎永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1.短文中写狼的“死”,用了哪些词?还可以用那些词?
(1)短文中(举2个)
(2)课外(举2个)
2.“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这句话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3.我们在孩提时听过许多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1)以前:
(2)本故事:
4.请说说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5.学了本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讨论?(要求:①只提一个问题;②估计同学们可能会有什么看法,简要写出来)
问题:
同学可能会有的看法:
(二)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an nan,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an do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ao fu,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并仔细拼拼。把它们写在后面括号里。
( )( )( )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这句话表达了"我"
情。
(三)鞋的故事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许多事情都有历史渊源。就说鞋子,围绕它的轶闻趣事就不少。譬如“郑人买履”的郑人,其迂、蠢,令人捧腹而又催人醒悟;又如“何屣迎客”的蔡邕,其热忱、谦恭却又叫人感动不已。我与鞋亦有些故事,不妨赘述于后。
时下称顾客为上帝,我因买鞋曾当过一回“上帝”。那次在鼓楼一家商店的“鞋宫”(已非鞋柜了)买鞋。我挑了一双皮鞋,价格不低,惟一担心其质量,嘴里叽咕了一句,买与不买尚在疑惑和犹豫之中,谁知一位年轻的男营业员劈手夺去,不屑地吼道:“嫌不好,就不要买!”我颇为气恼,后来经理出面调停,才算买了这双皮鞋。
今年初,老父突然病故,我匆匆赶回去奔丧,穿的就是这双皮鞋。故里老屋,深夜守灵。烛光闪烁,香烟缕缕,化为灰蝶的纸钱在灵堂中飞舞。我凝视着父亲的遗像,无声的泪水,湿透了衣襟,于悲痛中追忆父亲的往事。不想父亲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平淡,平谈得就像一泓清澈见底的池水,没有一丝涟漪。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站了一辈子柜台。解放前替老板站柜台,解放后替“公家”站柜台,退休了替“集体”站柜台。起先卖布,最后卖鞋。想到他卖鞋,倒有一件小事记得真切:
那年除夕之夜,北风呼呼,大雪飘飘,天气奇冷。一大家子围坐在堂屋里准备吃年夜饭,就等父亲回来开席。母亲把烧好的菜热了又热,孩子们等不及直喊肚子饿了。最后祖母说:算了,不等了,大家吃吧……父亲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像个雪人似的。他蜷缩着身子,腋下挟着一双用报纸裹着的新棉鞋。他望着祖母和母亲歉意地笑了笑,连声打招呼,说是给人家送鞋去了。他草草地吃了点,就睡了。我睡在正房仅一帘之隔的厢房里,只听见父亲在床上长吁短叹的。母亲很不高兴,埋怨他年头岁尾不作兴叹气。他怪母亲不知详情。父亲说:“月头上有位姓赵的老先生到店里来,要买双布底的棉鞋。当时店里没货,请他留下地址,说是一来货就给他送去。谁知今天早上来货了,年内的事年内清,晚上打烊后我就给他送去了。他住在南门大街,路远、天黑,又下雪,好不容易摸到了,哪晓得迟了一步——老先生十天前就作古了。”父亲沉默了许久,接着说:“哎,可怜,临走都没能让他穿上这双鞋。”颤抖的语气中似有点凄凉。难怪父亲回来时脸上的笑容有些苦涩,苦涩的笑容中包含着父亲有负于顾客的自责,这自责又是父亲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和无法弥补的悔恨。年初一的早晨,我曾在父亲床上看到过那双新棉鞋,做工考究得很,黑灯芯绒面子,白绒布的里子,帮子软酥酥的,白竹布的千层底,雪白而又厚实……
在办丧事的日子里,也许是过于奔波劳碌了,我脚下那双皮鞋的底竟断裂了,匡算时间,穿了还不到半年,我不得不将其割舍。现在虽然有消费者权益法保护着“上帝”,而“上帝”要真正寻求这种法的保护谈何容易?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又看到了那双用报纸包着的棉鞋。睹物思情,我禁不住一阵揪心的酸楚,更无法揣度父亲保留着它承受的精神折磨。那报纸早已泛黄,鞋也有些陈旧了,然而它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代人的光泽,这光泽尽管是微弱的,微弱得并不显眼,却一扫我心头“人琴俱亡”的悲哀。
1.结合文题来看,写第一段作用主要是 。
2.“那次在鼓楼一家商店的‘鞋宫’(已非鞋拒了)买鞋。”此句括号内的文字并非仅仅说明鞋宫之大,还含有 的意味。
3.对父亲的往事的回忆采用的是 的方式。
A.倒叙 B.顺叙 C.插叙
4.“解放前替老板站柜台,解放后替‘公家’站柜台,退休了替‘集体’站柜台。”此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这一生的 。(用此段中的一个词填写)
5.下列对父亲的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父亲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像个雪人似的。
(2)他蜷缩着身子,腋下挟着一双用报纸裹着的新棉鞋。
(3)他草草地吃了点,就睡了。
(4)“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