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困难学生致困因素调查方案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 “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具体学习障碍及解决办法,并就“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切实有效的帮助学困生“脱困”的对策,用爱心来滋润学生,用诚心去感化学生,用恒心去引导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调查 成因 解决办法
任何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是用满腔的热情与辛勤的汗水,换来桃李满园,为学生奉献了一颗无私的爱心。但是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每个班中总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被称之为“学困生”。现实意义上的“学困生”其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些“学困生”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不能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转化学困生,防止学生厌学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重任。为此,我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学困生”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学困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些“学困生”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学困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
2009年9月,我班以8名学困生为对象进行了“学困生” 问卷调查活动。
(一)数据汇总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份,情况见下表。
1、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喜欢的有6人占75%
比较喜欢2人占25%
2、语文老师讲课你听得懂吗?
听懂5人占62.5%
大部分听得懂3人占37.5%
3、上课你举手发言吗?
举手发言2人占25%
4人有时发言占50%
2人不发言占25%
4、你上课时最喜欢干什么?
听老师讲课7人占87.5%
跟同学讲话1人占12.5%
5、你想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作业多,不想做2人,占25%
作业难,不会做5人,占62.5%
1人没有作答
6、学习上有困难时,你最想找谁帮助你:
找老师3人占37.5%
找同学4人占50%
找老师、找同学1人占12.5%
7、回家后最喜欢干什么?
写作业7人占87.5%
和同学玩1人占12.5%
8、你平时看不看课外书?
看的2人占25%
有时看4人占50%
不看2人占25%
9、在家里,你爸妈管不管你?
管的5人占62.5%
有时管3人占37.5%
(二)现状估计
100%的学困生都是喜欢学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能够听懂老师上课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学习困难呢?经过调查,可初步诊断如下
1、有62.5%的学生因“基础太差,跟不上”而致困。这是本班学困生致困的第一大诱因。
2、有75%的学生因学习不自觉,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致困。
3、有37.5%的学困生是因为家长督促不够致困。
从对学困生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和教师,家长的反馈意见的调查分析,由此基本摸清了“学困生”的类型和症结所在:
(一)学困生的分类 1.智力欠缺型学困生。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
2.性格问题型学困生。这类学生多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他们中或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前者多表现为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为多;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而目前女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3.无良好习惯型学困生。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长辈溺爱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有任何困难就找家长和老师,从而养成不愿动脑,稍微做不来的或抄或空白或等老师讲。
4.缺乏动力型学困生。此类学生头脑灵活,只是于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制,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婺远,眼高手低;有的不求甚解,马虎从事。尤其此类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力。(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严重。学困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很难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遇到难题就中断思考或不愿思考来等待答案。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被改变了。2 心理情绪变化大。学困生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因而心理情绪很不稳定。上课听懂一点就兴奋不已;受到批评时情绪低落;不适应或没听懂时就开小差。这样也极容易引起亲人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难以治愈。3.认知水平低。由于平时很少能独立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所以对自己也就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会把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评价当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
4.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加而自己又不能很快跟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这种情况即使在一定条件下有所转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反复性也很强。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学困生起初会难以约束和克服自己的行为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学生会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他们的人格缺陷。 6.习惯差。这部分学生很多事情由于在小时侯都有家长和教师的非常细心管理会很比较容易好的解决,但一旦环境改变无人或少有人管理后他们自己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由此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导致学习落下。
(三)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1. 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自己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所造成的。多数学困生在学习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而是过多的依赖他人,依靠简单的重复记忆和练习来应考。升学考试中实行的应试复习,迫使学生加班加点的机械重复记忆或练习,这已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学校内的校风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学校是否有吸引力,一个班级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3.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有些家庭可能因为贫困或富裕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暂时无用”的假想,由此而产生了学困生;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或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两辈或更多人爱一个等因素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原因。四、解困措施
(一)走近学困生,关注学困生。要从学困生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关心学困生,与学困生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二)课堂上关注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主战场应该在课堂。理由是:其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弥补知识、能力缺陷的主渠道;其二,利于课堂这个阵地,教师可以对学生施加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影响,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等。所以,课堂上转化学困生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学困生是对学困生最大的放弃,无论教师在课外怎么对学困生补课,都只是小修小补,无法弥补课堂放弃的不良影响和恶劣后果。
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抓好组织教学。必要的课堂纪律和秩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教师组织教学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成效。对某些学困生而言,抓好了组织教学,学习效果就出来了。为此,教师要强化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规范,应该提出严格要求的地方绝对不能放弃要求。
2、对学困生实行倾斜关注。
教师在课堂上的倾斜关注是学困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标意识,重点盯住学困生,并且注重激励机制。
(1)每堂课必须提问一次以上。
(2)优先给学困生发言、朗读、表演等展示机会。
(3)教学内容上适当照顾学困生,组织必要的复习。
(4)对学困生的优秀表现或进步表现当堂表扬鼓励。
(三)训练要落实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接受有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步骤,方能实现学生自身的“内化”,教师教的东西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学困生作为学习中的困难群体,其内化过程将更漫长、更艰难。所以,训练落实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另外,学生一般比较看重考试分数,只有训练落实,方能让学困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可观的分数,尝到成功的甜头,树立解困的信心。
1.反复训练。训练达到一定的频率方能使学生内化,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多次训练。
2.科学训练。反复训练不是机械训练,更不是低效训练,而应该讲究科学,追求训练的优质高效。科学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训练时机。一般来说,训练按照其时机可分为初期的适应性训练、中期的巩固性训练、后期的提高性训练。什么时候进行什么训练最合适,最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要进行认真研究。
二是把握训练力度。训练过少,学生不能内化;训练过多,可能造成浪费。教师在“多”与“少”中必须有一个权衡,掌握好训练力度。
三是精选训练题。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海量训练,施行“题海战术”,效果并不好,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为此,对各种试题,教师应该有科学的分析和归类,进行必要的筛选,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出题,用最少的训练题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是变化训练形式。单一、枯燥的形式会使学生难以接受,为此,应该变化训练方式方法,使之生动活泼,充满趣味。
(四)进行个案辅导
课堂关注和落实训练是对所有学困生都应该实施的方针。由于学困生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还必须实行“个案化”教育,即针对学困生不同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个别辅导。有的学困生基础太差,就应该有计划地、系统地补习基础知识;有的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就应该系统传授学习方法;有的学困生心理问题严重,就应该进行专门的心理调适。个案辅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它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核心,将直接决定转化工作的结果。
五、思考与建议
1、所提出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教育面对的是人,其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困生,学困生同样具有成功的潜能。对他们的成功报有热情和期望,坚信他们都会在不同方面走向成功。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培养,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2、注意事项:(1)在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学困生同样有潜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摆脱困难走出困境,走向成
功。(2)赏识并不是简单地表扬和鼓励,赏识学困生并不是不批评他们,而是要大胆地批评,但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恰当,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和实施对策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还要注意他们有时会出现反复性,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不能操之过急,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导之以行,用真心去点燃学困生希望的火苗,“精诚所至”定会“金石为开”。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青少年的心灵象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的弦一起振起,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存有潜能,他们都是可塑的,教育艺术就像根雕艺术,应顺纹理雕,不能硬扭,在教育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相信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会摆在你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调查报告及教学对策》周黎红
【2】《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
【4】《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侯一波 ,西南师大出版社
【5】《学困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李献林,人民出版社
【6】《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张红梅,刘亚,天津教育出版社
原始材料八
关于学困生致困的外部因素
调查时间:09年10月8日 调查对象:学生家长
“学困生”的出现,内因固然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因主要是: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向上发展,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断对子女加压,造成子女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学生的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子女无人教养,缺少温暖和乐趣,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信心。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袒护和放纵,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等坏习惯。从调查表中也可以看到: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把英语学好的家长只是极少数人,61%的学困生家长认为孩子学不学英语无关紧要,还有28%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不用学英语,学不好就放弃吧。如果孩子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他能认真学习吗?他能有学习的动力吗?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在中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学习尖子的身上,放松甚至放弃对多数学生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学生无任何的兴趣可言等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因此,只有在师生和谐、快乐的配合中,只有在教师为人师表、潜心教学、不放弃学困生的情况下,只有在学困生自身努力、认真刻苦、永不言弃的前提下,学校教育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
上述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但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们,让他们和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原始材料七
关于学生致困的教师因素
调查时间:09年10月3日 调查对象:学校校长
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