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
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近一时期我被《传雷家书》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
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曙敲,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
听着,用心铭记者,同时使我对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
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
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
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放、哎心沥血的教子篇。 每个做父母的都
深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盼子成材,望子成龙,更是所有父母的宿
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 子女怎样才能成材?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课题。《傅
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很发人深省的启示。
父亲伟雷是一个寄智, 博学, 正直的学者, 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 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
善良的东方女性。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齐,呕心沥血培养两
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健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做为父亲,傅雷非常严厉,甚至有些“残酷”, 但他完完全全尽到了做父亲
的责任。尽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孩
子从小到大, 无论在身边还是相隔天涯, 他都完完全全承担起了父亲的一份责任。
当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不让孩子在外念书,甚至反对孩子
上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发现在傅聪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
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围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他亲自编制教材,
给孩子制定功课。对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
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并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傅
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时靠在桌边的姿势,是
理防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吉的声音。甚至因傅陪不爱吃青
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些在我们看
来,很是“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
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给干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
些什么?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和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
肃、严历外,又不失细致和微的关怀、体贴与温击。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
励孩子说: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桨,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
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在孩子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 他鼓励孩子要有更诚挚的心,
“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齐尽所能,无愧于心。”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
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在
旦常生活中,他告诚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
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 要彻底”: “在外面世界均缴难为情,
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
己的意识与性情”。 “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对个人本身的渺
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因于贪念和欲望”-
当孩子成年后,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竞也不失时机的帮助: “要找一个双方缺点
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倡《这一点很
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缴被感情蒙蔽。”而当孩子们成家
后, 他又叮嘱“切缴钱在手头,撤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