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首次享受政策优惠
受经济和历史条件影响,海南教育水平长期比较落后。但建省前,海南作为广东的一个地区,其高考录取线仍以广东为准。因此,海南本地考生每年能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并不多。海南人才断档,发展面临困境。
1985年4月,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为了向教育部反映海南人才匮乏的情况,请求国家政策照顾,当时区教育局局长谢峰带着几位工作人员赶到南宁。等了7天,会议结束,教育部领导接见了他们,并同意当年对海南考生进行政策照顾,批准海南汉族考生降10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降20分投档。
这一年,海南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增加400多人,录取总人数比上一年多了1000多人。
但是,降分投档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录海南考生。为此,从1985年—1987年,区招生办每年在广东参加录取时,都会请各地高校招生人员参加海南茶话会,听海南的情况介绍。由此,海南逐渐被各高校熟知,每年录取人数稳步增加。
[1988年]建省后首次自主招生
1988年,海南建省。当年广东方面表示,如果需要提供场地和招生指导,欢迎海南继续到广东进行招生。不过,考虑到经费和交通等问题,海南决定在本省招生。
省里临时抽调工作人员成立招生办,但很多人缺乏招生经验,加上没有打印机、电脑等设备,全靠复写纸抄录名单,工作非常辛苦。不过令人振奋的是,因为建省,分配的高校招生指标大大增加了。
海南省教育厅原助理巡视员吴慎劝介绍说,建省后,海南给在广东招生的200多所高校发出公开信,反映海南当时急需人才的情况,希望各学校支持,增加海南招生计划。此外,省里也到教育部反映了情况,以争取更多指标。经过不懈努力,当年全国各高校总共向海南投放了约5000个招生计划,比上一年增加2000多个。
[1991年]高考“4×4”试点省份
虽然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考生偏科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因此与大学失之交臂。不过,对于1991年、1992年的海南考生来说,偏科不再是梦魇。
1991年、1992年,湖南、云南、海南进行了“4×4”的考试科目改革试点,四组科目设置分别为:第一组考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第二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地理;第三组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第四组考数学、外语、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挑选其中一组。
有关人士表示,这一次的试点改革优劣很难评说,但改革客观上使得一些偏科严重的考生有机会考取理想的大学,比如文科出类拔萃而数理化较差的考生,可以选择第一组;而文科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差而理科较好的学生,可以报考第四组实现大学梦,这给“偏才”们一个学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2005年]“高考移民”走上风口浪尖
目前我国还未实行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各地根据教育水平的高低自主划线,所以,一些流向录取分数低地区的“高考移民”便产生了。由于海南从1999年开始实行买房落户政策,海南一度成为全国的“重灾区”。
2005年,海南省外考生比上一年增加3.4倍,达到9803人,几乎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一个是“高考移民”。为封堵“高考移民”,2005年6月海南省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规定》,提高报名门槛。条件不符者,限报三本和专科院校。高考移民李洋,虽然是2005年海南理科状元,但因为不符合不限报条件,省考试局取消了他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无缘清华。
随着高考移民治理力度的加强,2006年,海南参加高考的省外考生仅有1000多人,比2005年锐减了8000余人。
[2007年]新课改后第一次高考
作为全国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之一,2007年,海南考生迎来新课改后第一次高考。这一年,也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为海南省单独命题。
2007年海南高考的考试模式为“3+3+基础会考”,高考总分为790分,比改革前增加40分。其中,文史类3+3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3+3科目组合为: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基础会考的10%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考试内容上,考试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选修模块采取“超量命题、限量做题”的考试办法,保证高中课改追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