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工作。这次厅党组又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安排部署,将使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前进方向,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我结合农村水利的实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和想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与之密不可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大致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开发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我省排灌区域覆盖了全省4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充分说明灌排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全省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其对24个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和42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亿公斤,部分灌区因粮食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多元。事实证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二是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三是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三,农村水利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而以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小水电代燃料等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就能达到这一目的。综上所述,可以说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二、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任务繁重而艰巨新农村建设,水利的任务十分繁重。据“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水利规划”,全省需实施的重点项目有8大类18项之多,投资规模达470亿元。就农村水利而言,任务也极为艰巨。一是农村饮水安全。“九五”以来,我省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但在广大农村,饮用高氟、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疫水等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全省有2927.79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其中受高氟水、苦咸水、疫水和重度污染水等严重威胁的有1999.17万人,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三是灌排体系建设。我省灌区众多,但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以致大多数灌区的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同时,由于灌区工程运行大多在数十年以上,且在工程运行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渠(沟)系及渠(沟)系建筑物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致使渠道渗漏、淤塞及建筑物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完好率仅30-50%,造成工程效益和灌溉面积逐年衰减,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下降,急待整治配套。四是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00多万处,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