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二)
(考试时间:90 总分:120)
一、积累运用(24分)
1、(6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1)红树青山日欲斜,(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2)(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3)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 ),( )”就是“推敲”典故的出处。
(4)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臧克家《有的人》)
【标准答案】 长郊草色绿无涯;半卷红旗临易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
【解析】
正确默写出相应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end】
2、(4分)选择正确的字填空,或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句中横线上)(4分)
【end】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步行街上人们此起彼伏,夜晚的城市真的是太热闹了。
B、他在年末郑重其事地向上级领导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C、他平时学习成绩不好,每到临近考试时总是忧心忡忡。
D、最近的这几次表演已经让我有点疲惫不堪了。
【标准答案】 A
【解析】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形容车辆来往与人多应该用“川流不息”。
【end】
4、(3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标准答案】 B
【解析】
“大概”“左右”重复,去掉一个即可。
【end】
5、(3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标准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大致了解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进行组合,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段是议论文段,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判断排序。③句指出正能量发挥效益的方法,可作为总起句,②句承接③句中“传播”一词,引出传播者负责任的问题,①句承接②句的“责任”,说明媒体“责任”的具体内容,④句进一步说明“个体”的“责任”,⑤句解决问题,强调“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的意识。
【end】
6、(5分)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end】
(1分)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1分)(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标准答案】 C
【解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该词的小序部分即点明写作时间“丙辰中秋”,故可知这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end】
(2分)(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2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答:( )
【参考答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
由题目《九日齐山登高》可知,该诗所写的是九九重阳节,联系以前的知识储备,可知描写该节的相关诗作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中挑选相关诗句即可。
【end】
(2分)活动二:学对联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2分)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答:( )
【参考答案】 B项两句中,“满地香”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解析】
对联的主要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中“满地香”是主谓结构,“多喜气”则是偏正结构,结构不同构不成对偶,另外上联最后一个字“香”为平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气”却为仄声,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end】
(1分)(1)我万分焦急地等待杂志社给我答复,但( )无音信。(杳 沓)
【标准答案】 杳
【解析】
“杳”和“沓”是容易混淆的两个字,“杳”读作yǎo,意思为“远得看不见踪影”,常组词“杳无音信”“杳无踪迹”“杳然”等;“沓”一读作“tà”,意思是“多而重复”,如“纷至沓来”,还读作“dá”,为量词,如“一沓信纸”。
【end】
(1分)(2)她不能理解她哥哥对比尔何以深恶( )痛绝。(wù è)
【标准答案】 wù
【解析】
“恶”为多音字,当意思与“讨厌,憎恨”有关时,读作“wù”,如“厌恶”;读作ě时,组词如“恶心”;读作“è”时,组词如“凶恶”。
【end】
(1分)(3)养蜂人非常辛苦,他们随花迁( )、四海为家,他们乐观豪爽、敦厚淳朴。(徙 徒)
【标准答案】 徙
【解析】
注意区别“徙”和“徒”的写法。
【end】
(1分)(4)贫病交加的朱自清,宁肯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的骨( )气,永远值得赞扬。(ɡǔ ɡū)
【标准答案】 ɡǔ
【解析】
“骨”是多音字,“骨气”中读作“ɡǔ”,还读作“ɡū”,如“骨碌”等。
【end】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end】
(二)、(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1分)
为正义做证
太 忠
①故事发生在一辆长途汽车上。
②那天,我接到通知,得马上去省城参加一个会议。要是以往,我会乘火车的,火车舒适安全。可这一次是临时通知,坐火车要等到下午,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没有办法,我不是领导,没有专车,只好上了这辆开往省城的客车。
③客车很拥挤,卖票的是一位中年女人,她长得很“富有”,矮矮的个头,圆滚滚的。那女人像是天生不会笑,只会粗暴地伸出一只油腻的手,瞪着眼叫着:“买票。”然后利索而有力地从乘客手中掠过钞票,接着从口中抠出些唾沫来,津津有味地翻数着。见了之后,我很是恶心,想起火车上如花似玉般的女乘务员,我真想下车走路去省城。
④今天心情很差,好在前面坐着位还算得上漂亮的女孩,这使我的心情又好了一些。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位男子的手不安分地伸进了前面这位女孩的坤包里。怎么办?我只是个身单力薄的文人,而那偷儿却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这时,男子已经从女孩的坤包里偷出一个钱夹来,心安理得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不行,必须坚持正义,我上前一把扯住偷儿的衣襟,冲着满车乘客大声叫道:“抓小偷,他是小偷。”哪知车上无一人理会,像没发生过什么事似的,包括那被偷的女孩。
⑤“妈的,想找死呀,谁能证明我偷了?”偷儿怒气冲冲地给了瘦弱的我一拳。我只好把目光投向那满身肥肉的女售票员,希望她能拿出卖票时那种魄力来镇住小偷。谁知那女人横了我一眼,叫道:“谁是小偷呀,谁能证明人家是小偷?没事你瞎哄什么?”
⑥“他是小偷,他偷了那女孩的钱包,钱包就在他口袋里呢。”我紧紧地攥住那偷儿喊道,希望有人出来帮我一把。
⑦依然无人理会。
⑧怎么会这样?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客车后座一位戴着墨镜的男子大叫了一声:“我能证明,我看见你偷了那姑娘的钱。”
⑨偷儿头一偏,看了男子一眼,颤声问道:“你是……谁?”
⑩“你甭管我是谁,大白天、公共场合,大老爷们儿干这种事,你不觉得可耻?”戴墨镜的男子气愤地喝道,“还不把钱包还给人家,你想死呀。”
偷儿突然心虚了起来,乖乖地掏出钱包扔在车上。这时,到了途中一个车站,有人准备下车。戴墨镜的男子又大吼了一声:“快滚。”偷儿听了,没等车门完全打开,就兔子般地逃下车去。
“谢谢。”我感激地对那位戴墨镜的男子说道,他挥了挥手说:“你是好样的,应该谢谢你,我根本没有看见那偷儿偷窃钱包,我是为正义做证。”说着,男子摘下了墨镜。
一看,我愣住了,原来他是一位盲人。
【end】
(三)、(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6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
(选文有改动)
【end】
(3分)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参考答案】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解析】
文章题目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作者的观点,读文章内容,不难发现这一观点在第①段就明确提出来了。
【end】
(4分)16、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4分)
答:( )
【参考答案】 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沉得住气,镇定从容。)
【解析】
解答时先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表现谢安有静气的细节:一是险不惊于心,一是成不喜于色。据此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end】
(6分)17、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6分)
(一)( ) (二)( ) (三)( )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解析】
(一)处举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例子,显然是举例论证;(二)处引用了林语堂先生说的话,显然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三)处“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用了比喻,显然是比喻论证。
【end】
(3分)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3分)
答:( )
【参考答案】 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
【解析】
从第③段过渡句就可以获得信息提示,第④—⑥段每段首句都概括了养静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