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党建扶贫“五在村” 靶向“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近年来,遵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部署和省委关于“积极探索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为大扶贫战略行动提供有力保障”要求,围绕发挥党建扶贫关键作用,探索建立“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党建扶贫“五在村”机制,形成“人往村走、力往村聚、钱往村花、物往村用”的鲜明导向,强化了脱贫攻坚第一线核心力量,打通了全市871个贫困村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有力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一、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基层要履行主推责任”,“扶贫开发,最能起作用的是乡村两级组织”。2015年以来,遵义市围绕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换思路、换方法、连根拔”方法,着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党建扶贫工作,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遵义市抓住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锁定村级脱贫攻坚主战场,充分发挥党建扶贫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建立党建扶贫“五在村”机制,切实解决了省委、省政府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和到村到户、落地生根问题,有力疏解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村级“梗阻”,全面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各种政策资源、人力物力、项目资金 “一竿子插到底”,提高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率,真正扶出了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探索了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责任在村落实”机制。市委印发《关于建立“五在村”机制,扎实推进党建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以“村”为聚焦点,将全市各级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压实压紧,形成目标、责任、台账“三位一体”链条。一是分类指导明目标。围绕扶好一个村、扶好一个支部、扶好一个机制、扶好一个产业、扶好一批能人“五个扶好”,市、县、乡三级建立领导班子帮村目标。明确市委常委、副市长每人包保1个贫困村并确保今年“出列”,并打造成为精品示范点;县处级、乡科级领导干部分别至少帮助2户和1户贫困户,“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村发展1个产业或兴办1个实体,农村3名党员干部共同帮助1户贫困户,农村能人党员当好“党群连心户”户长(“十户一体”主体户长)。二是清单管理定责任。每年3月前,制定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驻村、党员干部(村干部)助村、农村能人党员带村5张责任清单,其中领导班子履行学习贯彻、落细落小、解决问题、整合资源、督促检查职责,领导干部履行牵头抓总、蹲点指导、带头遍访、结对帮扶职责,“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履行“一宣四帮”职责,党员干部(村干部)履行“多对一”走访、结对职责,农村能人党员履行带领、示范、帮助职责,做到见人、见村、见责任和全覆盖、无死角。三是精准考核建台账。采取年初定账、季度对账、次年销账方式,对责任台账兑现情况进行精准考核,并列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列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列入干部述职评议和党员民主评议内容,强化“抓好扶贫是本职、不抓扶贫是失职”意识。
(二)建立“组织在村建强”机制。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从组织覆盖、平台载体、运行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一是健全村级组织网络。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每年倒排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20个,规范1680个村监委工作职责。推进“党建+”行动计划,在产业园区和农民工聚集地新建168个党组织;推行“党建+电商”模式,建立辣椒电商、白酒电商、茶叶电商等特色党支部27个,建设电商服务站点226个,提供贫困户产业培训、市场拓展、素质提升等服务。培育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民自管委、村民民主和谐促进会等各类组织3200余个。二是强化村级组织保障。2013年以来,村干部月平均报酬从800元增加到2000元,村级运转经费从1万元/年增加到4.5万元/年,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从1万元/年提高到5万元/年。党员活动经费年人均超过100元,村干部培训经费年人均超过500元,新建“党员群众之家”689个、每个面积均超过300平方米。三是升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四统三强”(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路径、统筹机制;强组织、强发展、强基础)工程,组建专业合作社2430个、股份合作公司86家,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达到2516个,实现“一村一实体”目标,全面消除“空壳村”。
(三)建立“干部在村成长”机制。坚持把优秀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优秀人才主力军作用,实现对贫困村的“三个全覆盖”。一是选派全覆盖。2016年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606名,组建驻村工作组902个,实现871个贫困村、13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231个少数民族村全覆盖。实施“千村千人计划”,精准选派5378名农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到贫困村定期开展帮扶工作。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把政治素质好、自身有项目、善于抓项目的1433名项目人才培养选拔为村“项目书记”,领办项目918个,带动实施项目1240个。二是培训全覆盖。依托市、县委党校平台,对县处级领导干部、贫困乡镇党政“一把手”、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2016年共开展专题培训10期、1200人次,各县(市、区)培训95期、11000人次。三是管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行未脱贫乡镇党政正职上管一级制度,将县乡后备干部安排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工作,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以定工作目标、定岗位职责、定考核实绩、定正向激励、定惩戒约束、定责任主体、实施数据化管理的“六定一化”和精细化管理考评干部为路径,对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及有驻村任务的干部脱贫攻坚实绩进行综合考评,分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目前全市67名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08名优秀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27名评为“差”等次的干部被问责或组织处理。
(四)建立“资源在村整合”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统揽作用,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资源,将干部力量、项目资金、财力物力下沉到村,形成聚合效应。一是整合项目资源。采取“县级统筹、乡镇管理、村级实施”方式,整合涉及精准脱贫、“小康建设六项行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集中向871个贫困村倾斜,实现扶贫资金从单一分散到抱团发展。二是整合产业资源。以“党群连心户”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开展“十户一体”创建。 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全市共流转180万亩集体土地、整合360间集体物业入股经营主体。三是整合帮扶资源。开展“支部结对·干群结亲”活动,各级干群结亲29.57万对,提供项目支持2742个。发动1000余家非公企业帮扶871个贫困村,撬动71.8亿元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对机关事业单位帮扶结转结余资金和企业、社会资助资金,由村党组织统筹调度、乡镇党委把关,采取“四议两公开”“党群直议制”等民主管理方式确定用途。
(五)建立“成效在村检验”机制。采取“1个10%”“1个100%”方式,精准到村抓暗访督查、考核奖惩,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一是季度抽查10%。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每季度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定期对党员干部帮村、联村、驻村、助村、带村情况进行随机暗访抽查,对推进不力的实行召回管理、组织调整和约谈问责。二是年度考核100%。制定遵义市脱贫攻坚考核办法、遵义市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各县(市、区)分别制定贫困村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每年底对党建扶贫“五在村”情况进行专项考核。目前,汇川、道真、正安3个省级党建扶贫示范点创新推进,其他县(市、区)集中打造了2个以上党建扶贫“五在村”示范点,呈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态势。
三、取得成效
(一)靶向更精准。通过建立“五在村”机制,将省、市、县、乡四级政策资源、组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