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本课分析
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
●时空观念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
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面: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史料分析、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中杨白劳的唱词:“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喜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了,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打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那么,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种制度在我国何时被彻底消灭?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介绍《白毛女》片段,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师讲解】 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图表展示】
【图片展示】 四川一个贫苦农民的住房、四川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泥塑《收租院》
【教师介绍】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农民租种他的一亩田,先要交二斗黄谷作押金,由于通货膨胀,押金往往贬值,他便采取夺田另佃或换订新约的办法要佃户重交押金;他还特制量斗,用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在农民交租、借粮时进行盘剥。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和图片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状况是怎样的?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盛行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占有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贫农、雇农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仍然不得温饱。这种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师引导】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图片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提出要求】 从1950年冬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实行土地改革。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了解本次改革的基本内容。
【图片展示】 焚烧地契、拔除地界碑
【材料展示】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一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思考,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不同是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源头,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讲解】 为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提出问题】 此次土地改革何时完成?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回答】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 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教师小结】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得到了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创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引导】 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请看下面的材料:
【图表展示】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
产品分配
土地归
私人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劳动成果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一起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提出问题】 由上表总结土地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教师强调】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