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邵家桥镇实施“三带三促”党建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思南县邵家桥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贫困、实现同步小康主题,创新“三带三促”农村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力”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力推进了全镇脱贫攻坚与同步小康。
一、背景
邵家桥镇地处思南县城新区,全镇辖33个村1个社区,总面积87.44平方公里,总人口10055户38795人。全镇共有7个党总支、45个党支部、901名党员,其中村级党支部33个,农村党员759名。2016年初,全镇有贫困村21个,贫困对象1419户4710人。面对如此大的贫困面,邵家桥镇党委、政府着力抓住精准扶贫中“人”这个关键因素,着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动力,创新“支部带动促转型,驱动发展新跨越;支书带领促发展,推动干群齐创业;党员带头促脱贫,带动群众奔小康”党建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奋力实现2018年全镇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支部带动促转型,驱动发展新跨越。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紧紧围绕贵州省委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导向,依据市场需求前景,搞好发展转型,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渔溪沟村投资200多万元,种植“三红柚”406.5亩、葡萄300亩,让荒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投入140万元建成生态养殖场,养殖生猪2000头;投入40万元成立渔溪沟食品(红苕粉、土面条)加工厂;还将投入120万元建渔溪沟酒厂;成立家政清洁服务公司,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说:“村党支部带动大家推进发展转型,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9000元。”目前,邵家桥镇涌现了渔溪沟、珠池坝等一批具有市场活力,又有本村特色的专业村,引导全镇“一村一业”井喷式发展。
(二)支书带领促发展,推动干群齐创业。“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书。”这是邵家桥镇农村贫困群众对党支部书记的评价。近年来,邵家桥镇着力选发展能力强、带领能力强的“双强”村党组织书记,带领农村党员干部抓发展。邵家桥镇全江村党支部书记赵毅勇,带领村“两委”成员以股份制形式,注册资金600万元成立了贵州省思南县邵家桥腾龙生态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电商+合作社+农户经营”的模式,与农民签订了2016年饲料(包谷、红苕等农作物)500吨100万元的订单计划。年底形成生态鸡养殖总数达1万羽,养殖山羊500只,生猪存栏猪300头的规模,实现了25户贫困户脱贫目标。在全镇召开的农村基层党建扶贫座谈会上,赵毅勇动情地说:“当村党支部书记就是要有敢吃第一个螃蟹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否则,你这个支部书记就是不称职”。如今邵家桥,涌现了陈建强、赵毅勇等一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带领农民促发展的村党支部书记。
(三)党员带头促脱贫,带动群众奔小康。农民脱不脱贫,还要看党员怎样带领。珠池坝村农民党员邓从权,2016年规划种植了300亩葡萄,将20名贫困农民招聘到葡萄基地务工,在基地务工农民每月务工收入3000元,使20名贫困农民家庭脱了贫,走上了富裕之路。在渔溪沟村,农民党员陈常兵除了自己积极参加村里的合作社外,还组织家庭人员利用赶集时间到镇上卖“烧烤”食品,使原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50元的贫困之家,变成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的富裕家庭。在脱贫攻坚路上,像邓从权、陈常兵这样的农村党员带领贫困群众风雨同舟,决战贫困,还有很多、很多。
三、成效
(一)“三带三促”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新发展。“三带三促”实现了党支部围绕农民致富转,支部书记围绕党员发挥作用转,农民党员围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转的“三转”,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累计达6.45亿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同比增长3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13户1290名贫困人口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三带三促”促进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三带三促”促进干群同心建设美好家园,2016年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完成投资6亿元,农村路、水、电、讯、房、寨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32%,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
(三)“三带三促”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